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教案2
- 资源简介:
约18500字。
23《〈孟子〉三章》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并准确翻译课文(重点)。
2.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结构及论证方法等,体会孟子排比说理的特点(难点)。
3.体会孟子的观点,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难点)。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通假字、使动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并准确翻译课文(重点)。
2.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体会孟子说理论证的特点(难点)。
3.体会孟子的观点,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难点)。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亚圣”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提出的观点。我们本学期学的第一课《消息二则》中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西路军胜利的原因之一就是“得人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孟子〉三章》,了解孟子说理的特点。
二、文学常识
1.《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共七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著,对后世散文影响很大。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走近孟子
孟子,名轲,字字舆,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称为“亚圣”,与
孔子并称“孔孟”。
3.写作背景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这样的一个社会,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重视人民的作用:强烈反对不义战争,宣扬“仁政”“王道”,并将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发“仁心”上。
三、文体知识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点:作者表明的主张或观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论据: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
事实论据:某种正确的言论、名言警句、公理等。
理论论据: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包括历史事件、故事、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社会中存在的现象)。
4.论证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之后,加以证明,使自己观点有一个证实的方法。
比喻论证:用比喻的修辞进行论证。 举例论证:用具体事例加以论证。
对比论证: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论证。 道理论证:引用名言或警句加以论证。
四、课前预学
1.圈出课文的通假字
2.加点字注音
亲戚畔( )之 丈夫之冠( ) 往之女( )家
畎( )亩之中 胶鬲( ) 曾( )益其所不能
衡( )于虑 入则无法家拂( )士
五、疏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意
六、文言积累
1.古今异义
文言词汇 古义 今义
24《愚公移山》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准确翻译课文,概述故事情节(重点)。
2.学习正侧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理解愚公形象(重难点)。
3.反复诵读,理解本文的寓意,培养踏实肯干,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难点)。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在学习中遇到极大的困难的时候,你会怎样做呢?是知难而退,是犹豫不决,还是迎难而上?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二、作者作品
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
三、文学体裁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文学体裁,常带有讽喻或劝诫的性质。其
特点为:①篇幅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②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意义;③故事情节具有虚构性;④常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四、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在文中画出朗读停顿。
五、疏通文意
六、文言积累
1.古今异义
文言词汇 古义 今义
达于汉阴
指通豫南
曾不若孀妻弱子
投诸渤海之尾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北山愚公长息曰
虽我之死
何苦而不平
惧其不已也
2.词类活用
面山而居 (名词作动词,面向)
吾与汝毕力平险 (形容词作动词,尽、全)
吾与汝毕力平险 (形容词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3.一词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