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设计3
- 资源简介:
约2610字。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概况,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
2. 学习本文按照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相结合的说明顺序,品味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3. 体会作者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1)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特征和历史意义。
(2)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体会人民英雄的伟大精神。
(2)品味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座纪念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教师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字音、字义问题。
投影出示:
(1)字音:
瞻仰(zhān) 镏金(liú) 上溯(sù) 重幔(chóng màn) 庑殿(wǔ) 挑衅(tiǎo xìn) 逾越(yú) 天堑(qiàn)
(2)字义:
瞻仰:恭敬地看。瞻,往上或者往前看。
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上溯:从现在往上推算。溯,逆流而上。
逾越:跨越,超越。
天堑:天然形成的隔断交通的大沟,多指长江,形容它的险要。堑,壕沟。
2. 思考: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说明的?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作者从纪念碑的位置、兴建过程、规模、结构、题词、碑文、造型等方面进行了说明。
(三)划分层次,理清思路
1. 学生默读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说明瞻仰的心情和纪念碑的总体特征。
第二部分(2 - 10):介绍纪念碑的外形、结构和各个部分。
第三部分(11):抒写瞻仰后的深切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
本文按照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说明。在介绍纪念碑的外形、结构时,采用了空间顺序,由远及近、由下至上进行描述;在介绍纪念碑上的浮雕时,采用了时间顺序,按照历史事件的发生顺序进行排列。
(四)精读探究,体会情感
1. 阅读第 2 - 5 段,思考:
(1)找出体现作者行踪的词。
走去、东长安街、越过、踏着、走到、纪念碑台阶前、踏上、到了、第二层平台。
(2)总体来看这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
(3)到了第二层平台,作者又如何介绍纪念碑的结构、题词、碑文和造型的?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作者先介绍了纪念碑的四周,包括双层汉白玉栏杆;然后介绍了中间的碑心石,以及正面的题字和背面的碑文。采用了空间顺序,先四周后中间,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