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说课稿1
- 资源简介:
约2390字。
13.2《不求甚解》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不求甚解》是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是马南邨的一篇杂文,选自《燕山夜话》。这篇文章以陶渊明的名言“好读书,不求甚解”为基础,探讨了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作者认为,读书不求甚解并非一味地浅尝辄止,而是在理解要旨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做到心领神会。本文语言生动、幽默,作者运用举例、对比、反问等手法,使文章论述有力,逻辑严密,揭示了读书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强调开卷有益,提倡灵活阅读。学习本篇文章,可以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读书的态度,掌握灵活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说学情
1.虽然这是初中生第一次学习驳论文,但是之前已经学习过许多立论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点的迁移。
2.一般来说,初中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这给学习本课带来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其一直在议论、思考这些问题。因此,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学习生活经验来学,应该也是可以学好的。
3.我们班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太均衡,因此我主张“因材施教”。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单元学习重点和本文特点,以及学情,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丰富自己的积累并在日常读写活动中运用,提升自身的中华文化修养。
语言运用:综合运用默读与朗读的方法学习诗歌,结合时代背景了解诗歌内涵,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思维能力: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审美创造: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重点:①分析“会意”和“不求甚解”的关系;②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分析其驳论方法;难点:①分析“会意”和“不求甚解”的关系;②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分析其驳论方法;③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
四、说教法学法
1、谈话法:交流读书经验,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让学生有话可说;谈话式导入课文,营造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2、导读法:由易到难分层次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反复阅读课文,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这是本课的主要教学方法。
3、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更加直观、清晰。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五、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语录: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诸葛亮的读书方法: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