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6
- 资源简介:
约3930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激发情感,发挥想象,学习不同作者面对不同事以诗词曲抒发的情感。
语言运用: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理解诗句含义,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思维能力: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审美创造: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的记忆中有哪些与“雪”有关的诗句呢?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二)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
写作背景: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边塞诗: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边塞诗一般出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通过对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在唐代边塞诗中,多以汉朝喻。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范读。
2.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诗歌意思。
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飘降大雪。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
雪花飘入帘笼沾湿帐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
将军兽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冷得难穿上。
无边沙漠结成百丈坚冰,忧愁的阴云凝结在长空。
帐中摆酒为回京人送行,助兴的是琵琶羌笛胡琴。
黄昏时辕门外大雪纷飞,冻硬的红旗风吹不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