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34
- 资源简介:
约4880字。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文通过邹忌以日常小事设喻,以自身比美的经历类比国家大事,由己及君,以小见大,委婉地劝谏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善于思考、勇于进谏、善于辞令的忠臣能臣形象,以及齐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行事果断的明君形象。这篇文章叙事简洁,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理解古代政治文化以及学习劝谏艺术的经典范例。同时,文中所蕴含的善于反思、勇于纳谏等思想,对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也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对常见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初步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然而,对于像《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内容较为复杂且蕴含深刻政治智慧的文言文,学生在理解文意、把握人物形象和体会文章劝谏技巧等方面可能仍存在一定困难。部分学生可能对文中邹忌类比推理的方式理解不够深入,对古代宫廷政治背景较为陌生,影响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邹忌的智慧与齐王的胸襟,体会古代“明君贤臣”的治国理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语言运用: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汇(如“讽”“谏”“私”“蔽”“昳丽”等)和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能够准确翻译全文。
思维能力:借助注释和小组合作探究,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提高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类比推理在文中的运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理解“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深刻含义,培养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品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能够准确翻译全文。
2. 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梳理邹忌劝谏的逻辑思路,掌握“三叠”式的结构特点。
3.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分析邹忌和齐王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分析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方法,理解类比推理在文中的运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感受邹忌的智慧与齐王的胸襟,体会古代“明君贤臣”的治国理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历代王朝,臣子向君主进谏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因为如果方式不当,轻则引起君主的反感,重则会带来生命危险。比如伍子胥因为对吴王夫差说了几句大实话,结果被赐剑自刎于殿前。比干因为对商纣王直言不讳,结果被挖心且要受炮烙之刑。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