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修改润色》教学设计3
- 资源简介:
约2890字。
写 作:修改润色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中国优秀文章的独特魅力,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语言运用:初步掌握修改文章的方法,对自己所做的文章进行修改润色;了解修改环节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明确好作品不仅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
思维能力:学习修改文章的原则和方法,理解什么是“言”的修改与“意”的修改,以及怎样进行“言”和“意”的修改。
审美创造:培养学生写作时对文章语言的修饰意识,领悟修饰润色对写作的用处,获得优美词句的美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分文章七分改,历代著名作家,都十分重视文章的修改润色。鲁迅先生曾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他的散文《藤野先生》全文不足四千字,改动却达90多处。宋代王安石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改了十三次。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才成就了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对文章进行修改润色。
二、新课教学
目标导学一:认识修改,了解修改原则
修改文章要兼顾“言”和“意”。言,指言辞和表达;意,指立意和思想内容。词不达意,语句不连贯,布局不合理等,要从“言”上进行修改;内容肤浅、观点牵强、材料单薄等,就要着重从“意”上做出修改。概括起来就是“六问”:“一问扣题紧不紧,二问材料新不新,三问立意高不高,四问结构顺不顺,五问句子通不通,六问用词准不准。”
修改文章时,首先要着眼于全篇,看文章立意是否正确,观点是否鲜明,内容是否充实而有新意,根据发现的问题做出调整。主要包括:
(1)订正观点。观点有时不正确或有失偏颇,需要加以改正。
(2)完善主题。主题不正确,不深刻,不集中,影响全局,应当加以修改。
(3)增删材料。材料不详实,需要纠正;不充实,需要补充;材料过多,淹没观点,则需要删除。
“言”的修改基本要求是改“对”。字词和标点的错误、病句等,要一一改正。进一步推敲用词,使之准确恰当。推敲句子,使之通畅连贯。段落安排是否合理,段与段之间衔接是否合理,详略安排是否恰当,有无旁逸斜出的段落等,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