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之美》说课稿
- 资源简介:
约2250字。
15《无言之美》说课稿
一、说教材
《无言之美》是部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第一篇美学论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内容较为抽象,文中涉及的“无言之美”是一个关乎文艺本质的美学问题,不仅适用于图画、音乐、雕塑等的创造,更适用于文学作品。作者首先用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然后分别列举绘画、文学、音乐、雕塑的实例,证明“言不必达意”和“无言之美”,最后得出自己的美学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在学习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用于文学鉴赏实践,从而体会文学创作中的含蓄之美。
二、说学情
初中生首次接触文艺论文,文章内容又涉及较多的艺术门类,学生阅读时有较大难度,尤其对于基础较差及艺术审美能力不足的学生会觉得晦涩难懂。甚至难以产生兴趣进行深入阅读。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核心概念,把握作者观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就一些难点问题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单元重点,并结合教材特点及学情分析,按新课标要求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议论文语言严谨雄率的特点,学习文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语言运用:学习文章举例论证的方法,读懂议论文,理解议论文。
思维能力:把握作者行文思路,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
审美创造: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理解本文中的美学意义,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难点:1.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2.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四、说教法学法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引导学生自读,结合旁批和阅读提示,理解作者的观点。
朗读法,圈点批注法,自主合作学习方式。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大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
比较A与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打动你?
学生明确:A句,虽然B句描写得十分详细,还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却没法像A句一样呈现出雄浑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