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5220字。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南安军》《别云间》《山坡羊•骊山怀古》
《朝天子•咏喇叭》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熟读背诵,培育对传统文化及汉语美感的体认,加强文化积累。
语言运用:朗读诗歌,熟读成诵;自主赏读,探究语言之妙。
思维能力:自主赏读,运用想象,品味作品形象,领悟主题。
审美创造:鉴赏诗歌,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交流审美感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南安军》《别云间》
一、新课导入
苏轼曾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诵读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思想,有利于培养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本节课,让我们诵读诗词,体会中国古诗词的魅力。
二、新课教学
目标导学一:《南安军》
(一)了解作者和背景
1.走近作者:回顾《过零丁洋》。
2.背景资料:帝昺(bǐng)祥兴二年(1279),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yá)山(今广东新会境内)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庾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南安军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2.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
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
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
(三)赏析内容,细节探究
(1)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明确:一、二两句略写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悲凉袭上了他的心头。
(2)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明确:颔联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而两个“出”字和两个“归”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激荡起来。
(3)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明确:颈联两句承首联抒写悲愤。上句化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名句。而说“山河千古在”,意思是说,宋朝的山河是永远存在的,不会被元朝永远占领,言外之意是宋朝还会复兴,山河有重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