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15
- 资源简介:
约4070字。
9鱼我所欲也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了解文言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领会古人舍生取义的品质。
语言运用: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其论证方法。
思维能力:疏通文意,了解作者的观点。辨析本文的比喻、举例、对比论证的方法。
审美创造: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培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审美品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世间有很多事,都会面临选择,而生与死,义与利更是自古以来人们面临的重大选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论述的就是在生与死、义与利之间如何抉择的问题?作者以鱼和熊掌的选择开篇,想一想,当你面对这两件物品时,你会如何做出抉择?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初读文章
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人称他为“亚圣”,他提出了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其言论和行为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2.朗读文章,借助工具书排除字音问题。
3.反复朗读文章,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内容。
4.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5.教师指导,学生翻译文章内容,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下列文言词语的用法。
【通假字】
“辟”同“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也。
“辩”同“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得”同“德”,感恩、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同“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同“向”,先前、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一词多义】
①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②得:故不为苟得也(取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
③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
呼尔而与之(给予)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欲:能愿动词,喜爱。 得:动词,同时得到或占有。 兼:“兼”是副词状语置后。 生:生命。 义:大义。 舍:舍弃。)
译文: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