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一中高一年级2025年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4题,约20240字。
高一年级2025年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卷
时量: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事实上,在单系的家庭组织中所注重的亲属确多由于生育而少由于婚姻,所以说是血缘也无妨。生育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任何社会都一样,所不同的是说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有些社会却并不如此。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是要死的,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到现在固然很少社会能完全抛弃血缘继替,但是社会结构如果发生变动,完全依血缘去继替也属不可能。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给自足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个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但是人毕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个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地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个社群就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是,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个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选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与地缘》,有删改)
材料二:
在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的过程中,熟人社会的运行逻辑渐渐地被解构、重塑抑或稀释,进而演化成为陌生人社会。然而,我国乡村社会形态的变迁并不是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简单的线性发展的过程,而是在“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乡村社会形态——笔者称之为“虚拟型熟人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社会大量中青壮年为了寻求生计,逐步涌向城市社会。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血缘是由生育所发生的、由人与人的权利和义务所决定的亲属关系。
B. 局部区域内土地资源开发受限是导致乡土社会社群分裂的重要原因。
C. 虚拟型熟人社会是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D. 互联网实践将熟人社会的自然和社会边界完整地移植到数字平台上。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系家族注重的亲戚更多的是由生育构成的父子之间的关系,而非婚姻夫妻双方之间的关系。
B.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儿歌中“外婆桥”取代了村落的概念,以血缘投射出地域的意义。
C. 从某种意义上讲,虚拟型熟人社会的数字化沟通方式,有可能促使村民发表更为公正的言论。
D. 用工信息共享、微信红包祝福少了亲密性接触,对“互帮互助”精神维系不过是杯水车薪。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
A.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司马迁《陈涉世家》)
B. 绵侯服以守业,传龟组而罔替。(梁肃《述初赋》)
C. 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徐应秋《玉芝堂谈荟》)
D.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养儿缘屋栋。(释深《偈颂六首其一》)
4. 材料二中,作者从哪几个维度勾勒了虚拟型熟人社会的新实践图景?
5.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虚拟型熟人社会”与“传统熟人社会” 不同之处。
【解析】
【导语】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从传统血缘社会和现代虚拟型熟人社会的角度,分析了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化。材料一强调了血缘和地缘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性,而材料二则展示了互联网如何重构乡村社会的运行逻辑。两篇材料共同揭示了乡村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复杂变迁,既有传统的延续,也有现代技术的创新。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由人与人的权利和义务所决定的亲属关系”错误,因果倒置,根据材料一第一段“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可见是亲属关系决定了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而不是权利和义务决定亲属关系。
C.“必然产物”错,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在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的过程中,熟人社会的运行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劈 破 玉(有删节)
张一弓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父亲所在的H大学流亡到了豫西一个名叫潭头的村寨。我家住进了紧靠寨门的一个农家小院。夜深人静时,我经常听到父亲低语:“劈破玉,劈破玉……”
父亲着魔了,定要寻到劈破玉。每当学校放假,他都要挎着一把雨伞,手执一根手杖——农民说那是可以防鬼驱虫的“降魔杖”,冒着山野上的风雪或是顶着晴空的骄阳,翻山越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