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边二中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1题,约19070字。
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木叶”是什么呢?“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木”仿佛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它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必须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诗人们把语言形象中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叶”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十分一致的,“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因此在古典诗歌中也就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其实,“木”与秋天似乎并无必然联系。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
那么,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呢?并不是这样。诗中写秋天的情景并不乏用“树”的,如杜甫的“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将“木”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准确而鲜明,此后的诗人们受到了启发,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木”的形象。
B.在古典诗歌中从来不见“树叶”这个词汇,是因为“树”与“叶”的形象之间十分一致,且“树叶”不比“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
C.“木”在颜色和触觉上的可能性,让木叶”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并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D.文章将“木叶”与“树叶”进行比较,集中大量资料深入分析,认为在艺术形象领域,一字之差几乎就是一字千金的差别。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分别引用了陶渊明和杜甫作品中的句子,反驳了材料一中关于‘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的论述。
B.材料三在论证的过程中使用了“大约”“有时”“恐”等词语,这样的论证语言使得表述更准确、论证更严密。
C.材料二和材料三通过引用大量诗句有力地反驳了材料一的观点,表明材料一的观点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认为林庚的说法不恰当,这就启发我们在鉴赏不同诗歌的相同意象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材料二中画横线句子的一项是( )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B.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D.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4.材料一如何围绕“木叶”展开论证的?
5.归谬法是常见的论证方法,其思维模型是:
材料三是如何使用归谬法进行论证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桂公塘
郑振铎
文天祥耿耿的光着双眼,一点睡意也没有。他的腿和脚经了好一会的休息,已不怎么酸楚了。他低了眼光望望杜浒——那位死生与共,为了国家,为了他,而牺牲了一切的义士。杜浒的眼光恰恰也正凝望着他。杜浒哪一刻曾把眼光离开了他所敬爱的这位忠贞的大臣呢!
“丞相,”杜浒低声地唤道,“不躺下息息么?”他爱惜地提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