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3月联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9550字。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3月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儒道互补,这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是个老而又老的话题,然而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我们又可以从这个古老的话题中不断地引发出新的思考。
在我看来,尽管儒道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可以用不同的结构模式来加以分析,但从对华夏美学的贡献而言,儒家的功能主要在“建构”,即为中国人的审美活动提供某种秩序化、程式化、符号化的规则和习惯;道家的功能则主要在“解构”,即以解文饰、解规则、解符号的姿态而对儒家美学在建构过程中所出现的异化现象进行反向的消解,以保持其自由的创造活力。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建构”和“解构”过程中,中国古典美学才得以健康而持续地发展,从而创造着人类艺术史上的奇迹。
儒家在进行礼乐文化的重建过程中,为铸造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习惯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我们知道,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是一种文化的动物,而文化则是以符号为载体和传媒的。在这个意义上,著名符号论美学家卡西尔曾经指出,人是一种符号的动物。而以“相礼”为职业的儒者,最初恰恰是这种文化符号的掌管者和操作者。“近代有学者认为,‘儒’的前身是古代专为贵族服务的巫、史、祝、卜;在春秋大动荡时期,‘儒’失去了原有的地位,由于他们熟悉贵族的礼仪,便以‘相礼’为谋生的职业。”(《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下卷)这种看法是有一定根据的,孔子所谓“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便是最好的说明。
当然了,孔子所开辟的儒学事业,绝不仅限于这种外在符号的掌管与操作,他要使职业的“儒”成为思想的“家”,就必须通过以“仁”释“礼”的方式,而为外在的行为规范(符号形式)找到内在的伦理准则(价值观念)的支持,从而克服文化符号混乱无序的历史局面,以保持世人的文化品味。所谓“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即表明,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里,礼乐的复兴在孔子那里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物质形式而己,它本身就标志着人与非人的界限。从政治的意义上讲,只有遵循礼乐本身所规范的行为法则和等级制度,才能使人与人在进退俯仰之间保持一种行而有等、爱而有差的和谐而有度的社会秩序,即所谓“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颜渊》)从文化的意义上讲,只有掌握了礼乐本身所具备的有意味的符号形式,才能使人与人在温、良、恭、俭、让的社会交往中保持一种高于蒙昧和野蛮色彩的文明形象,即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尽管在孔子那里,文化的建构是要以生命的繁衍和物质的保障为前提的。
(摘编自《结合几个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谈儒道互补及其永恒价值》)
材料二:
庄子对人生冷眼旁观但并不厌世,他对生命的体会思考前无古人,力透纸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庄子对人类发出了善意的提醒;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庄子思想与儒家思想形成了互补关系,可以让人们在处理人我关系时张弛有度;在人与自己的关系上,庄子的德论思想甚为深刻。当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卡西尔提出“人是符号的动物”,儒家通过礼乐符号的建构,为中国人的文化身份提供了秩序化支撑。
B. “礼崩乐坏”不仅是文化符号的混乱,更标志着人与非人界限的模糊,孔子试图通过礼乐重建文明秩序。
C. 孔子以“仁”释“礼”,将外在行为规范与内在伦理结合,旨在恢复周代“巫、史、祝、卜”的职业传统。
D. 人们掌握礼乐所具备的有意味的符号形式,能在社会交往中保持高于蒙昧和野蛮色彩的文明形象。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道家以“解构”消解儒家美学的异化现象,如庄子批判礼乐对人性的束缚,保持美学的自由活力。
B. 儒家强调“文质彬彬”,既要求礼乐符号的形式美,也注重内在品德的修养,体现“建构”的双重性。
C. 庄子思想与儒家思想形成互补,在“人我关系”中提供弹性空间,但过度追求自由可能忽视集体责任。
D. 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的《老子》《庄子》因历史局限性已不适用于现代社会,需用批判眼光全盘否定。
3. 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材料一对儒家“建构”功能阐释的一项是( )
A.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B. 《礼记》载:“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C. 陶渊明诗:“久 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D. 李白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4. 请为材料一拟写一段内容摘要,突出儒道互补的机制及其对华夏美学的影响。
5. 当代社会“内卷”现象加剧,竞争压力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请结合材料二,分析庄子思想可为现代人提供哪些精神启示。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二哥
台静农
烂腿老五坐在栅门口的青石块上,脊梁倚着栅门,手捏着一打纸钱,在那里慢慢地撕开。嘴里不断地祷告着:“你活着俺俩爱闹着玩,现在你死了,千万不要吓我。我胆子并不大,又歇在这栅门口。朋友,你让我再讨二年饭。俺们再到一块闹着玩罢……”
天二哥在这南栅门外一伙中算最能喝酒的,他自小就会喝,他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