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运河中学(创新班)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一下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5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4/5 17:15:3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1290字。

  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家伦理的“情理”逻辑
  徐嘉
  ①儒家伦理具有“情感理性”(“情理”)的特征。所谓情感理性,即以情感为出发点与价值标准的理性思维形式。自孔子开创儒学一脉,儒家伦理就以“仁”作为核心,并将“仁”奠基于血缘亲情之上,以朴素的孝、悌为“仁”的起点,以“心安”为这一基本价值的依据;又超越血缘情感,以“泛爱众”为终极目标,走向“爱人”,确立了儒家伦理的框架。
  ②可以说,儒家伦理在起源阶段具有明显的美德伦理的特征,即美德的形成以人性为基础,而人性以“情感”为本质特征。其所遵循的是“情理”逻辑,这也成为儒家伦理的一种“基因”,一直影响到宋、明时期的理学与心学。
  ③一般认为,孔子的伦理思想围绕“礼”与“仁”的关系而展开。“礼”,是西周以来所建立的一套建构国家体制的原则、维持社会秩序的规范与指导民众行为的礼仪,从伦理的维度来说,“礼”是系统化的伦理规范与道德要求,贯穿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仁”,在一般的意义上是人内心的“爱人”之情,《论语•颜渊》曰:“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伦理思想的进步性,不是对“礼”的坚守,而是以“仁”作为“礼”的合理性依据。孔子认为,只有以“仁”为基础,才能有“礼”的规范,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人没有内心之仁,伦理秩序(礼乐)就失去了依据。
  ④具体而言,“仁”或“仁爱”的第一步是血缘之爱,“爱”之情感是孔子言“仁”时的原初含义。《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本,基也”,故杨伯峻先生将“本”解释为“基础”而不是“根本”,这一点非常重要。“孝”是“善事父母者”,“弟”是“善兄弟也”。人在世间首先面对的伦理关系即是如何对待血缘亲人,处理好这一伦理关系是一切道德行为的起点。以孝、悌为“仁”的基础,意味着这是道德行为的开始;若言孝、悌是“仁”的根本,则意味着最高目标的完成。显然,孝、悌只能是道德实践的起点。孔子以血缘之爱为仁爱的起点,除《论语》外,《中庸》中也载有孔子对仁的看法,即“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国语•晋语》亦曰“为仁者,爱亲之谓仁”。因此,孔子以爱亲为仁的基石是十分确定的。
  ⑤那么,为什么子对父必是孝,弟对兄必是悌?为什么血缘之情如此重要,有着不言自明的价值?因为这是人自然而然的、本能的情感。对此,孔子虽然没有讲什么玄远、高深的道理,但质朴的理由,至今读来依然能打动人心。父母的养育之情,报之以子女的感恩之心,这种与生俱来的本真之爱、天然之情没有理由,也不需要理由,唯有这样心才能“安”。当然,我们还可以继续追问为什么“心安”如此重要,但这已是孔子给出的终极原因,是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后的价值认定。要全面把握“人”就要从情本体入手,而这恰恰是儒家哲学、儒家伦理的根基。
  ⑥此外,孔子不只是看重血缘亲情,还尊重和肯定了人之常情、自然之情,这一点可从他对待《诗经》的态度中体会出来。他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所谓“思无邪”是指情感的自然流露和抒发,率性而纯真。比如《论语•八佾》中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他看来,《关雎》咏唱的青年男女之间的绵绵之情、相思之意是发自内心的爱,快乐而不放荡,哀伤而不痛苦,这样的情感是美好的。而《诗经》直抒胸臆、表达心声的特点,也是孔子所看重的。
  ⑦孔子尊重人的情感,对儒家伦理来说意义深远。首先,孔子以血缘亲情为伦理的出发点,是儒家伦理的第一块基石,以后的儒家伦理思想无论如何发展,皆不离这一根基;其次,孔子强调仁爱,肯定先天的情感,为后世儒家“以情论性”定下了基调——情感是人性的内容,人性是情感的本质;再次,孔子看到了情感熏陶对于“成德”“成人”的重要意义。《论语•泰伯》中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此言成德、成人之修养,不但需要礼的约束,还需要情感的熏陶,即“诗”与“乐”的作用。乐对于人之情感的感染、陶冶也是成为人格完善的君子所必不可少的。
  ⑧对于孔子将儒家伦理奠基于“仁爱”,朱熹说:“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从本质上说,“仁”是普遍意义的“爱”,心中固有的情。这种“仁爱”之义在不同语境中展现为多层次的内涵:仁是人心或人性的主要特征;仁作为不证自明的道德价值,是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仁爱之道的践行,则有了“仁之道”“仁之方”以及“仁之成”等意义。可以说,孔子使儒家伦理具有了“情理”特征。
  ⑨李泽厚先生在反思理性主义的缺憾时认为,人之情感应该成为哲学最根本的基石,并将情感提高到“情本体”的高度。他说:“所谓本体即是不能问其存在意义的最后实在,它是对经验因果的超越。”情感本身即是“人生的真谛、存在的真实、最后的意义”。要全面把握“人”就要从情本体入手,而这恰恰是儒家哲学、儒家伦理的根基。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关于孔子伦理思想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以“仁”为“礼”的合理性依据,认为有“仁”才有“礼”,如“人而不仁,如礼何”体现此点。
  B.“孝”指孝敬父母,“弟”指友爱兄弟,儒家将之视为“仁”的根本,做到孝悌意味着最高道德目标的完成。
  C.孔子只重视血缘亲情,以其为伦理唯一出发点,所以儒家伦理后续发展都围绕血缘亲情展开。
  D.孔子认为“仁”作为判断行为善恶的唯一标准,在所有情境下都具有绝对的确定性。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性是儒家伦理的基础,儒家伦理在起源阶段受“情理”逻辑影响,宋、明时期的理学与心学也受其影响。
  B.“礼”是西周以来所建立的一套原则、规范与礼仪,也是伦理规范与道德要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C.孔子尊重和肯定包括自然之情在内的各种情感,认为情感熏陶对“成德”“成人”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D.李泽厚先生将情感提升到“情本体”高度,认为其超越经验因果,与儒家伦理根基关联不密切。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文中所阐释的儒家伦理中“仁”的一项是(    )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C.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D.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度哉?人焉度哉?(度:隐藏)
  4.文章在论证儒家伦理的“情理”逻辑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小温同学在学习中国历史时产生了困惑,为什么古代天子治理天下首先要遵从孝道呢?请结合上文内容和下文材料进行分析,解答他的困惑。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庆:指善行),兆民赖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烟雨沧浪亭
  申琳
  隔一弯清澈的葑溪向南望,一带曲廊蜿蜒临水,园内林木青翠欲滴,假山在望、有亭翼然……山、水、林、亭相依相映,果然是一处得自然真趣的园林胜景。
  跨过门前的葑溪,是临水的一带复廊,沿廊两侧正是沧浪亭园林的精华之处;廊北是古葑溪的一弯清流,廊南是叠石堆土的假山,飞檐凌空的沧浪亭正高踞假山之上,四围苔痕青青,古树参天。作为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沧浪亭已历近千年的历史烟雨,园林建筑屡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