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友实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9280字。
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共8页。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涂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3.作答时,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儒家认为教育与政治生活、经济基础密不可分,高度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据《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众多)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之,又何加焉?’曰:‘教之。’”这段话明确表达了“庶”“富”“教”三者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具有促进作用。“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意思是说用政治手段治理他们,用刑罚整顿他们,百姓只求免于犯罪,不会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来说服他们,用礼教来规训他们,百姓不但会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民心归顺。孔子认为任何政令和刑律都不如教育(化)有效果,强调了教育(化)活动对于社会生活的重大作用。
材料二:
道家以顺应自然为最高教育理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道的最根本、最高级、最本质的本性。在教育领域内,“道法自然”就是一切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唯教育规律是从。《淮南子》说,道法自然,绝非“漠然不动”,“听其自流”,而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吕氏春秋》说“凡举事无逆天数,必顺其时,乃顺其类”,即顺应本性。
老子认为尊重教育对象的自主意识,不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式,尊重其客观规律,要“希言自然”,顺其本性,顺其自然,“顺势”去“善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这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论语•子路》的记载证明,经济基础和教育发展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
B.《淮南子》“循理而举事”的思想强调“道法自然”,但绝不是完全被动地遵从规律。
C.材料三中,秦国“以法为教”,普遍开展法治教育,对其走向强大发挥了很大作用。
D.韩非子认为,理想的国家和社会不需要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妥善做法是“以吏为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孔子认为,政令、刑罚不会让人产生廉耻之心,必须要用道德教化、礼教规劝来改变他们。
B.道家教育观强调要尊重教育本身的客观规律,而不重视靠教育对象自主去完成教育目的。
C.韩非子认为,从君主到百姓,只要每个人都知法、守法,社会就会安定,国家就会强盛。
D.法家提出的“以吏为师”重视官员榜样作用,认为官吏对法律的宣传比法律内容更重要。
3.下列选项中,符合材料三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B.兴国之本也在教化,教化之本也在学校。
C.养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 D.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道家的教育主张。(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孔子的自白
顾 随
孔子南游于楚的时候,有一天,楚国的叶公居然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来。
——你们的先生,孔仲尼,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为什么你们大家都甘心给他老先生赶着车,困苦颠连地跟着他东西南北地跑啊?
这问题使子路有些恼了。倘使在他年轻的时节,他会当面给他一顿抢白吧,然而他现在确是老了,跟着先生周游了几年,软钉子,硬钉子——使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诸人的话——吃得也着实不少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