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全解全析
- 资源简介:
约95540字。
词三首(一)
八 声 甘 州
柳永
【知•作者与作品】
1.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年轻时,常出入歌楼妓馆,为乐工歌妓撰写歌辞,为权贵所不齿,于是,他索性放浪形迹。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填词的作家,他一生穷愁潦倒,独以词著称于世。他的词多写都市繁华景象及青楼歌妓的生活,尤善于表达羁旅行役之苦,扩大了词的题材。柳永精通乐律,大量制作慢词,对推进词体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柳词以铺叙见长,情景交融,音律谐婉,善于用通俗的语言传情状物,雅俗共赏,因而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著有《乐章集》。
2.作品透视
柳永出身士族家庭,从小接受儒家思想,有求仕用世之志。因天性浪漫和有音乐才能,适逢北宋安定统一,城市繁华,首都歌楼妓馆林林总总被流行歌曲吸引,乐与伶工、歌妓为伍,初入世竟因谱写俗曲歌词,遭致当权者挫辱而不得伸其志。他于是浪迹天涯,用词抒写羁旅之志和怀才不遇的痛苦愤懑,《八声甘州》即此类词的代表作。
这篇《八声甘州》,早被苏东坡巨眼识得,说其间佳句“不减唐人高处”。须知这样的赞语,是极高的评价,东坡不曾以此许人的。陈廷焯称此词为“古今杰构”,是“耆卿集中仅见之作”(《词则•大雅集》),王国维更以此与苏轼《水调歌头》媲美,认为此二作皆“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由此可见它在词史上的地位。-
《八声甘州》又名《甘州》、《潇潇雨》、《宴瑶池》,是从唐教坊大曲《甘州》截取一段改制的。后用为词牌。因全词前后片共八韵,故名八声,慢词。与《甘州遍》之曲破,《甘州子》之令词不同。《词语》以柳永词为正体。
【赏•主旨与亮点】
1.文章主旨
此词通过登高远望所见,抒发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写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典型感受。据词中“想佳人”、“识归舟”等语,既可以看作是词人离家思亲也不排除为伶工演唱而作的可能性。
2.文章亮点
纵观全词,非独结尾统摄全篇,上下片十八句无不经纬分明,丝丝入扣。上片写景,下片言情,情景交织,以“对”字开篇,“登高临远”过片,“倚栏”落脚,又以倚栏凝愁照应江水无语,有如常山之蛇,关节响应。柳词铺叙而不散浸,于此可见一般。柳词本以柔婉见长,此词却“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之情”(郑文焯《与人论词遗札》),将志士悲慨与儿女柔情结合,体现刚柔相济的艺术美。
用单字去声作为句首领头字,也是一大特色。“对”“渐”“望”“叹”“误”等用于开篇与转折处,骨节灵通,强而有力,如点睛之龙破壁而飞。
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
虚实结合的表达技巧。本是想象,是虚写,却用具体细节来表达其怀念之情,仿佛实有其事,真切细腻。倚栏凝愁,本是实情,却从对方设想,“争知我”,又化实为虚,感情曲折,文笔变化。
【品•译注与评析】
对 潇潇 暮雨洒江天, 一番 洗 清秋。 渐 霜风
面对 下雨声,一说雨势急骤的样子 一回,一阵 清冷的秋景 秋风
(象声词) (数量词)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逐渐地秋风凄然、
凄紧, 关河 冷落, 残照 当 楼。 是处 红衰翠减,
凄凉紧迫 泛指河流 落日余光 对,向 到处 花叶凋零。红,代指花。翠,代指绿叶
(“凄紧”、“冷落”,双声叠响) (借代的修辞手法)
迫近,远处山河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楼上。到处都是红花凋零、翠叶枯落,
苒 苒 (rǎn) 物华 休。 惟有 长江水,无语
……
词三首(二)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知•作者与作品】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2.作品透视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说他所作诗文有毁谤朝廷的意图,被捕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现在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说,苏轼在这一时期泛舟赤壁(实际上是赤鼻矶),内心应是饱含怀才不遇之感的,但在落寞的同时,苏轼仍有豁达的胸襟。其后,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