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
作者:安乡职业中专 侯锦红 时间:2008/11/30 16:50:1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005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适应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时代要求——教育要面向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将有益于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深化改革和发展。
第一 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前提。因为如果没有认识的飞跃,是不可能产生教改行动的。
下个世纪所需的人才,首先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献身精神,其次要具有五种能力,即:自己动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素质教育最终要培养的就是这种创造型人才。因为创造性是人的素质结构中最宝贵的组成部分,生气勃勃的创造性劳动将是未来社会生活的主旋律,所以,“规范加创造”正是当代人才培养的规格。明乎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才有针对性。
第二,突破了传统的“教师优势文化”,凸显了学生的文化传播者和创造者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是成人本位的文化,是“儿童缺席”的文化。在传统的语文教育中,教师的身份存在着被过分尊崇、魅化的倾向,教师始终被看作是“代圣人立言”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真理拥有者,是文化的唯一传播者,而学生则被看成是接受文化的容器,对文化没有任何的解释权与发言权,因而,本该充满生命活力与文化意蕴的教育过程被异化成一种单纯的“文化搬运”或“文化复制”的过程。
在当今开放的文化语境下,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现代教学理论张扬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理念,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语文教学应赋予学生学习文化、传播文化、探究与创造文化的权利。高中语文新课标规定:“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注意观察生活中出现的各种语言文字现象,思考从现实中提取出来的文化问题,积极参与本地区文化建设。”这些表述闪耀着新的思想光芒,它不仅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确认,而且从时代的特点出发,肯定了后现代文化视野下年轻一代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中所发挥的主体作用。
高中语文新课标不仅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而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本地区文化建设”,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指出:学生不仅是文化传播者,而且是文化建设者、文化创造者。创造是人类的本质,是人的最主要、最核心的存在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创造”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主流。高中语文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对各种文化现象的敏锐嗅觉和深切洞察力,鼓励学生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做出各种文化探究和个性化诠释,究其本质,这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尊重,是对其文化本性的一种释放和张扬,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价值生命的实现。
第三、提倡“开放式”课堂教学,实现大语文教学。
在听、说、读、写语文四项基本功训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应为主角。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感、所悟、所疑。教师要当一个好导演,而不是好演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新课程下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当今的教师,应该是 “授之与渔”,更应该是“授之于渔场”。新课程期待着老师们从“神坛”上走下来,把自己从“经验”中请出来,敢自以为非。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课堂上少一些“话语霸权”,多一些百家争鸣。同时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还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良好的自身素质,广博的兴趣爱好。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要敢于承认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放下架子,拜学生为师。
第四、提高语文整体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实施“个性化”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趋势,面对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我们不能再用一个模子塑造本来就各具差异的所有学生了。以素质教育为特征的教育新模式,应该是发展教育,也就是加强基础,发展个性和特长。从语文的角度讲,发展个性,一是思维品质的培养,二是个性言语品质的培养。
先说思维品质的培养。由于每个学生的天赋不同,所受的教育和教养也有差异,所以各人的思维特征也不相同,从而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式和方法也不同。就是在教某篇课文时,如果能够做到学生的思路和教师、作者甚至编者的思路完全达成一致,那才是教学的理想境界。现在看来,这种只按一种思路、一种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教学,是不切合客观实际的,它不属于语文素质教育之列,因为它缺乏个性。知识传授体系习惯于一种思路、一种模式,而语文素质教育就应该打破这种思维定势,提倡和培养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学生的言语个性也是不同的。或以描写具体生动为特征,或以论辩深刻见长。因此,语文素质教育还要注意学生个性言语品质的培养,使其言语个性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
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一可以使学生在语言文学上从兴趣发展到毕生从事这种事业,并有所成;二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使它迁移到别的学科上,有所发明创造;三可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尤其对于所谓差生的,个性发展,不仅可以使他们增长才干,还可以增加勇气,增强做人或做事的信心。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