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2008年高考语文卷对新课标形势下语文教学的启示

作者:佚名  时间:2008/11/27 9:37:5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069
  广东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卷6大题,24小题,选择题32分,非选择题118分,满分150分。赋分情况表现在具体的题目为:①现代文阅读16分,其中多项选择题5分。②古诗文阅读35分,其中文言断句10分;古诗鉴赏7分。由此我们发现,今年的试卷古诗文阅读(35分)比重大于现代文阅读(31分);现代文阅读中的论述类(16分)、文学类(15分)、实用类(15分)比例趋向相同。这种变化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如何是需要我们今后必须继续研究和探讨的。
  2008年广东省的语文试题,在内容上减去了近义词语的辨析,增添了句子排序(考查句群)的题目,在语音、成语等的考查方式上作了微调,诗歌鉴赏改为两首诗的比较阅读,作文由话题作文改为命题作文。标点符号、文学常识等轮考知识点继续轮空。总体感觉难度适中,梯度合理。
  一、 全卷体现了六大变化:
  1、第1题语音,在考查形式上改变了以前给出注音或几个形近词的读音比较,每个题干的三组分别为音近词、形近词、多音多义词,逻辑分类清,题目涵盖广,考查内容全。
  2、第2题成语使用,改变了以前的成语独立创设语境的考法,而是将几个成语融入一个语境,拉近了与生活的距离,强化了语文的工具性,是一个新的尝试。
  3、增添了句序的排列,强化了对句群的考查,所选的几个句子排列难度不大,可以从时序、总分关系、代词等方面入手。
  4、诗歌鉴赏由前几年的一首诗改为两首诗的比较鉴赏,第一题比较相同点,考查木芙蓉的属性及诗的修辞手法,第二题比较不同点,考查诗歌意象的不同特征。
  5、三篇阅读文两篇选自国外,一篇为巴西罗萨的《河的第三条岸》,一篇为美国刘易斯•托马斯的《绝妙的错误》。
  6、作文由沿用多年的话题作文改成了命题作文。
  二、 全卷体现了三大趋势:
  1、向新课程改革平稳过渡。在设题上,关注基础,关注能力,关注学生语文素养,更注重实际综合运用,力避猜题押宝,对中学语文教学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如第2题成语运用,把四个成语放在同一个语境中,更突出实际运用;再如语言运用题,呈现出综合性强,时代特点鲜明的特征;作文虽然回到传统的命题作文上,看似平淡无奇,但回避了两个期望:第一是话题作文,第二是人们押宝较多的新材料作文。更加注重学生审题、选材、语言等基本功的考查。
  2、“文学类文本阅读”文学素养要求更高,明显比去年增加了难度,第一是选文为国外作家的,全文具有象征意味,主旨较难把握;第二是设题涉及人物形象的分析及“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这样开放性强的题目,这对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文学类文本阅读”更具文学性,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一个趋向。
  3、作文命题路向何方,值得我们去关注。沿用多年的话题作文看来是要成为明日黄花了,问题是今年的命题作文是向新材料作文转变的一个过渡,还是未来的一个方向?未来的作文命题走向倒变得扑朔迷离了,不过继续关注命题作文及新材料作文,倒是一个趋势。
  三、在新课标形势下语文教学改革的三点建议:
  1、夯实基础,提高能力,以不变应万变。
  无论题型怎么变,不变的是对基础及能力的考查。字音、字形、词语使用、句群的把握,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句式、内容的概括与评价、翻译、句读,诗词的表现手法及意象情感主旨的把握,阅读中的信息的筛选、概括,含蓄语句的理解,精彩语句的赏析,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情感主旨的深入把握等,语言题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扩展能力,作文的审题、材料的积累、语言的出彩等,这些都是基本功,只有基本功扎实,才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胜。
  2、把握趋势,分析变化,全面撒网中重点摸鱼。
  对高考题作全面深入的研究,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要认真地去做至少一遍。体味对哪些题目没有十足的把握,查找自己的知识漏洞,明白自己的薄弱点,在教学中进行有针对的强化练习;平时就要对选做题目有所侧重,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能练习成一种特别拿手的文体或作文的模式,做到有备无患。
  3、关注生活,力戒投机,作文备考须抓纲务本。
  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态,切实抓好作文的基本功,坚定不移地走大语文道路。关注社会,深入思考生活,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并能够完整清晰精彩地表达出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