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和学生平等对话
作者:丁洪晶 时间:2008/11/16 22:09:1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401
我们都知道新课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和学生平等对话,然而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或在潜意识中对话语的表达有着很强的先念,学生往往受其诱导,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师生对话的平等性。或怕打乱了自己的课堂教学节奏,不敢放手让学生多元解读,不能接受学生的“误读”,而“委婉”地限制学生的主体性,压缩学生的话语权;或为了多元解读而“多元解读”,不能“纠正”学生的“误读”,过分放纵学生的主体性。
我在上<<我的空中楼阁>>这课时就注意了这个问题.第一课时,导入后,我让学生自己读,然后让他们找出喜欢的句子,并进行解读.
(这样就可以让他们进行多元解读,使他们的思维不受限)
学生1:我喜欢第一句"山如眉黛,小屋恰是眉梢的痣一点"这句运用了比喻,突出小屋的小,而且是"一点"如果多了就不好看了.作者写的非常形象.
感受:"一点"可以说是学生的新发现,确实,如果很多痣就不会美了.而我们在讲这句时往往只是考虑它的修辞,考虑小屋与山的关系.而忽略了个别词语的分析.而这"一点"也更能说明小屋的"点缀"作用.现代汉语解释点缀的意思是: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学生2:我喜欢"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句运用了对比,有大小的对比,还有色彩的对比,写出了山和小屋的关系.而且他说"一片"、"一只"、“一点”与第一句中的“痣一点”相对应,所以我喜欢这句。
感受:对于这句我会告诉他们:这句运用了博喻的修辞,作者以动喻静,化静为动,使山和小屋的形象更加生动具体.而学生的回答可以说又是一个新发现:运用对比,而且不仅有大小的对比还有色彩的对比,说的非常好,这样的"对比"就比运用"博喻"更能体现山和小屋的关系.
学生还巧妙地把上下句联系到一起,说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非常正确,也为我们的提供了另一个思考角度。
学生3:我喜欢"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缀"我想很多东西都需要点缀,而给别人做点缀是很好的,我们班也许有学习不好的,有家庭不好的,但我们千万不要悲观,因为正是我们的存在,才点缀其他的同学的好,给别人点缀也是很美的啊!
感受:她说完这句话时,班上响起了掌声,我也非常的震惊,确实做点缀之人不就是做小屋吗?多美啊!由简单的一句话学生却能想这么多,而且这个答案可以说是我们从来没有考虑过的,虽然她割裂了整句话,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她说得对,而且非常富有哲理.我想这也是同学为她鼓掌的原因吧.
学生4:我喜欢“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我喜欢他说的花,泰戈尔说过:“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所以花是美丽的.
感受:这个学生非常喜欢泰戈尔,他引用的话也非常经典,但是他误读了这句话,这句话并不是在说花,而是用花在衬托树.所以在学生多元解读时,要“纠正”学生的“误读”,不能过分放纵学生的主体性。而这个学生所出现的问题也正好给其他同学以警示,就是不能把一句话割裂开分析,要看整句话,不仅如此有时还要联系全文.
学生5:我喜欢"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这句话作者描述的小屋是一个虚幻的小屋,它以天为墙,以云为窗,写的非常美,给人以想像.说明这个小屋是作者想的根本不存在.
感受:其实这句话应该是实写,写的就是小屋的颜色.但学生能够围绕中心来答,有自己的见解,很好.并且这句话确实可以让人想到蓝天白云.但是学生却割裂了整个段落,蓝白是为了说明后面的比喻像蝶一样,而蓝白说的是本质上的小屋,而蝶是从形式上.所以在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基础上,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
这节课,像这样能够引起我们思考的回答还有很多.一个学生的回答不仅可以让老师有所启发,也可以让其他学生有所思考和收获.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说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他们说后要给以正确的引导.怎么思考问题,从什么角度.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既不压抑学生的个性,又不过分放纵主体性.
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第一主体,这堂课使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得到了真正体现,将教育的实现机制从学生的积累变为学生的自我生长,学生在对知识进行内部的自我组织中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