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教学之我见
作者:田慧 时间:2008/11/27 21:33:1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90
文言文真的既枯燥而又一点用处也没有吗?
现实的文言文教学往往呈现这样的倾向:一篇篇积淀着民族优秀文化、博大精深的至文被送上“读——译——抄——背”的生产流水线,被肢解为实词虚词用法、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试的知识集成块,然后强制学生记忆。文言文的最重要的价值,在“文”不在“言”,“言”只不过是学习“文”的工具。当“文言”中最富魅力的感性的“文”被剥离、舍弃时,面对着枯燥的、纯理性的知识载体“言”,我们的学生无怪乎要发出上述的感慨。
笔者认为,对应试目标的过分追求,会造成文言教学功用的偏见和扭曲,以致学生丧失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因而,我认为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应重视以下四点。
一、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虽然我们教学中不能单纯追求字词的掌握,但学习重点字词仍
然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老师要充分信任自己的学生,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相互讨论,从而读懂文章内容,这样在探索中自然培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能力。比如:在教学《口技》时,有这么一句“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学生就“虽”产生了分歧,展开了讨论,“虽”究竟译成“虽然”合适还是“即使”恰当,全班分成两大阵营,各执己见,争辩不休。终于,在我的引导下明确了答案,找出了规律,“虽然”表示姑且承认某种客观事实,而此事实必然是发生过的实际情况。“即使”表示姑且承认某种假设的事实,而此事实则是现实中尚未发生的情况。于是,学生明白了此道理后,迅速判断出“人有百手”应该是假设的情况,而不是已成的实际,故翻译为“即使”更好。由此,学生从中产生了学习文言文的热情,积累了必备的文言知识,学会了理解、分析、推断的能力,为将来自由阅读、学习和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著作打好了基础。
二、结合学生习作,讲解古文的构思和表达技巧。
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不能只重阅读而轻写作。事实上,古代作品中的许多精品,在构思和表达技巧方面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现在中学生写游记的通病是层次混乱、情景脱节、描写匮乏,而《小石潭记》则是游记中的佳品,是游记的绝好范例。从构思上看,它有两大优点:1、以游踪和视线为序,线索明晰。2、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从表达技巧看,其优点主要表现在写景上:1、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动态、静态描写相结合。3、综合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学生若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写景就会少些呆板,多些灵气。再如,中学生议论文论证乏力,孟子的文章颇有借鉴价值。《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议论文中的上乘之作,文章论证严密:正反对比论证、道理举例相结合、首尾呼应点明中心;气势磅礴:排比、顶真、对偶比比皆是。以文言文的构思和表达技巧指导学生作文,让学生觉得文言文有宝可掘,作文有法可依,必然激发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三、 使学生感悟优秀文化传统,传承中华文明。
客观上说,我们的学生成长于电视、卡通等文化快餐时代,即使解决了古代书面语的认识和理解困难,但对千百年前的古典文学还是有着时代的隔膜,对古代圣贤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的认同还是有着现实的差距。因此,在教学古代优秀作品时,教师要带领学生穿越渺远的时空,去触摸先贤的灵魂,用经典文言的独有的魅力和神奇,来吸引学生、迷住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对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美学价值极高的文化经典的热爱。如:教学《论语》,要以儒家的“仁”、“爱”熏陶学生;教学《庄子》,要让学生领略汪洋恣意的笔法;教学《战国策》,要和学生一起领会策士纵横捭阖的才情……要使学生认识到,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领悟程度,使学生亲近认同文言经典,传承民族文化打下基础。
四、关注人文,开启智慧,教会学生做人。
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让学生汲取古代文化中的做人智慧,涵养心灵。朱熹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中华文言选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智慧、做人准则。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骨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抱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品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等等。
教学文言文,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联系实际,以自己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感染学生、带领学生与经典同行,引导学生同圣贤对话,积贮人生体验,积蓄高尚情感,积聚幽雅趣味,从而丰富学生思想,启迪学生智慧,开阔学生胸襟,砥砺学生心智。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