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主观题”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6040字。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主观题
【课标分析】
1.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2.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3.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考情分析】
考查分值:
两道选择题各3分,一道主观题6分,共12分。
考点指向:
客观题主要考查信息筛选比较能力,难度较低;
主观题主要考查提取、归纳、概括主要信息的能力,难度稍大。
命题分析: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最近几年被重视和考查的一种新的题型,它和以前语文综合运用考查中的“图文分析题”“材料分析题”等题型一脉相承,也可以说是由这种题型演变扩大而来的。可以预测,以后的中考这种考查形式会成为常态。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须多加强这种题型的训练。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多次在试卷上做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对非连续性文本也有一定的了解,但缺少系统的规律认识。学生对审题、寻找、筛选、提炼、概括等思维能力训练不够,所以需要针对性复习,巩固解题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明确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
2.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方法。
3.真题再现,把握非连续性文本主观题常见考点、题型及答题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方法。
2.真题再现,把握非连续性文本常见考点、题型及答题方法。
【课时安排】共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明确概念,理性认识
1.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它往往围绕一个大话题,提供不同角度的阅读材料,呈现的文本以说明、议论性文字和图表为主,每则材料既各有侧重,又密切关联,合在一起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作为中考语文试卷中的考查重点,重在考查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是什么?
①多种材料组成。
②强调各种文体的综合运用。
【活动二】阅读方法,指引方向
总结明确阅读非连文本的方法:
1.读题干,明指令
准确审清题干,明确问题指令,找准勾画筛选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