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17540字。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一、请参与以下活动,走近“理想社会”。(49分)
1. 阅读游记,理解郁达夫心中的“理想生活”。
皋亭山
郁达夫????
①自前年撤到了杭州来住后,去年今年总算已经过了两个春天。去年春天,为防止这一种疰夏病的袭来,老早我就在防,想把身体炼得好些,可以敌得过浓春的压迫,盛夏的熏蒸。故而到了春初,我就日日的游山玩水,跑路爬高,书也不读,文章也不写。有一天正在打算我出一处不曾去过的地方来,去游它一天,消磨那一日长闲的春昼,恰巧有一位多年不见的诗人何君来了,于是就决定了一道去游半山。
②半山本名皋亭山,在清朝各诗人的集子里,记游皋亭看桃的诗词杂文很多很多;我们去的那一天,桃花虽还没有开,但那一年春天来得较晚,梅花也许是还有的。皋亭虽不是出梅子的地方,可是野人离落,一树半枝的古梅,倒也许比梅林更为有趣;何君从故乡来,说迟梅还正在盛开,而这一天的天气,也正适合于探梅野步。
③在拱宸挢下车,遥望着皋亭的山色,向北向东,穿桑林,过小桥,一路的走去,那一种萧疏的野景,实在也满含着牧歌式的情趣。到了离皋亭山不远,入沿堤一处村子里的时候,梅花已经看了不少,说话也说尽了两三个钟头,而肚里也有点象贪狼似的饿了。
④我们在堤上的一家茶馆里,烘着太阳,脱下衣服,先喝了两大碗土烧酒,吃了十几个茶叶蛋,和一大包花生米豆腐干。村里的人,看见我们食量的宏大,行动的奇特,在这早春农闲期里,居然也聚集拢了许多农工织女,来和我们攀谈。中间有一位抱小孩子的二十二三的少妇,衣服穿得异常的整齐,相貌也生得非常之完满,默默微笑着坐在我们一丛人的边上,在听我们谈海天,说笑话,而时时还要加以一句两句的羞缩的问语。何诗人得意之至,酒喝完后,诗兴发了,即席就吟成了一首七言长句,后来就题上了“半山娘娘庙”的墙壁。
⑤我们在茶馆里所谈的,就是这关于“半山娘娘”的故事。
⑥他们说:“半山娘娘最有灵感,看蚕的人家,每年来这里烧香的,从二月到四月,总有几千几万。”
⑦他们又说:“半山娘娘,是小康王封的。金人追小康王到了这山的半腰,小康王无处躲了,幸亏这娘娘一把沙泥,撒瞎了追来的金人的眼睛。”
⑧凡此种种,以及香灰疗病,娘娘托梦等最近的奇迹,他们都说得活灵活现,我们仿佛是身到了西方的佛国。其实呢,半山庙所祀的为倪夫人。据说,金人来侵,村民避难入山;向晚大家回村去宿,独倪夫人怕被奸污,留居山上,夜间为毒蛇咬死。人悯其贞,故立庙祀之。所谓撖沙,所谓倒丝筐,都是由这传说里滋生出来的枝节,而祠为宋敕,神为女神,却是实事。
⑨我们饱吃了一顿,大笑了一场,就由这水边的村店里走出,上山去瞻仰半山娘娘的像了。庙的确是在半山,庙里的匾额,签文,以及香烛之类,果然堆得很多。但正殿三间,已经倾垒灰黑了,若再不修理,怕将维持不下去。西面的厢房一排数间,是厨房,也是管庙管山的人的宿舍,后面更有一个观音堂,却是新近修理粉刷过的。
⑩因为半山庙的前后左右,也没有什么好看,桃树也并没有看见,梅花更加少了,我们就由倪夫人庙西面的一条山路走上了山顶。登高而望远,风景是总不会坏的,我们在皋亭山顶,自然也看见了杭州城里的烟树人家与钱塘江南岸的青山。
??从山顶下来,时间已经不早了,何诗人将诗题上了西厢的粉壁后,两人就跑也似的走到了笕桥。
。
(选自《达夫游记》,有删改)
(1)同学梳理了本篇游记的所至、所见,请帮助他完成下图。
a补充图中①-③空的内容。
b根据上图,这篇游记主要采用了 (定点换景/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
(2)同学由文中语句联想到了课内古诗文,并做了一些批注,请完成问题。
《皋亭山》中的语句 古诗文名句 批注
出行方式相同 遥望着皋亭的山色,向北向东,穿桑林,过小桥……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① ,② 。(柳宗元《小石潭记》) 以步行的方式,尽览沿途风光。
景物相似 皋亭虽不是出梅子的地方,可是野人篱落,一树半枝的古梅,倒也许比梅林更为有趣。 ③ ,寂寞开无主。(陆游《卜算子咏梅》 A.为什么古梅比梅林更有趣?可联结陆游词中梅的生长环境来理解。
风情相近 在这早春的农闲期里,居然也聚集拢了许多农工织女,来和我们攀谈。 村中闻有此人,④ 。(陶渊明《桃花源记》) B.“居然”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①补全①——④空的古诗文名句。
②联系上下文,解答同学在批注中记录的A、B两处困惑。
(3)《皋亭山》适合归入下列哪个话题?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A.自然寻美
B.人生体悟
C.文化印记
(4)郁达夫心中的“理想生活”是怎样的?请结合选文和链接资料加以推测。
◎链接资料
1932年郁达夫创作的小说因反映社会现实被查禁。次年,郁达夫从上海移家至杭州,其诗《迁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