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700字。
主题,一个多元的开放性系统——兼谈《藤野先生》的主题 左右
《中学语文》1999年第3期发表了曹家标先生《〈藤野先生〉的中心意思是爱国主义思想吗?》,其文认为:“《藤野先生》一文中,统摄全篇的中心思想应该是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深厚的怀念之情。”此后,《中学语文》2000年第1期又发表了张德勤先生的争鸣之作《〈藤野生生〉的中心应该是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与曹家标先生商榷》,其文认为:“《藤野先生》一文的中心思想应该是通过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的赞美和对他的深切怀念,激发作者的斗志,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在上面的两篇文章里,两位先生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都作出了精辟的条分缕析,其间不乏睿智的思想之光,不乏严谨有力的阐述分析,也体现了两位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们的观点诚可谓是鞭辟入里的真知灼见!然而,两位先生的意图多少有一些是出自想在“《藤野先生》的主题”这一领地一统天下消弥纷争的动机,从文学接受的理论看,这本身就是一种谬误,因为,作品或文本的主题常常是一个多元的开放性系统。
一、主题、多元主题与当前语文教学主题分析的误区 主题,是指文学作品或文本中通过其形象、语言体系显示出来的主要意旨,它一方面体现了作品或文本的中心思想,另一方面也是作者创作意图的体现。但是,阅读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从而导致对作品或文本主题在理解上的不同,有时甚至是极大的偏差。正因为如此,对于作品或文本主题的理解往往因读者的不同而不同。恩格斯说过:“书有自己的命运。”[1]鲁迅先生更是深刻地指出:看人生因作者不同,看人生又因读者不同;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2]也就是说,对于作品或文本主题的理解往往不能求得答案的统一。而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对作品或文本主题的分析不是因循各种各样的参考书就是根据自己过去学习中的积淀对学生作出划一的指导,这在客观上显然无视于阅读主体思维的个性差异,把学生对作品或文本主题的理解导向僵化与人云亦云的模式和误区。
作品或文本以感情为经,以物事为纬。“物事”,具有客观性,在认知和理解上不会产生太大的偏差;而“感情”,无论作者,还是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却因人而异,从而导致作品或文本,尤其是优秀的作品或文本,使读者对其主题的理解产生多样性,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西谚亦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基于此,我认为,作品或文本的主题常常具有多元性。事实上,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法认识到种种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主题。这并不是说,任何读者都能对其主题进行任意的曲解;而是说,读者能够透过作品和文本的语言体系,在理解其中的社会、历史、传统的涵蕴的基础上,对其主题作出有说服力的可能的阐释与理解。这类对作品或文本主题作出的能够为人接受的种种阐释和理解就是作品或文本的“多元主题”。
在“系统”理论看来,任何一个事物都是一个系统,“混沌是它的灵魂”[3];同样,作品或文本的主题也是一个系统,也具有“混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