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中国国民性的一面镜子
作者:不详 时间:2006/7/15 8:46:0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238
先看藤野先生朴素耿直、表里如一的处世态度 藤野先生的外表是朴素的,“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甚至有一回“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藤野先生的为人是耿直的,他介绍自己说:“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而不是“我叫藤野严九郎”,可见,他的“严”早已经闻名校园。藤野先生表里如一的处世态度无疑与鲁迅原有文化背景中那种附庸风雅、得过且过的处世法则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一面镜子,将“清国留学生”照得穷形尽相:头顶上盘着大辫子,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将脖子“扭几扭”。“留学生”尚且如此,一般的国民呢?如此鲁迅先生对国民“劣根性”的无情批判跃然纸上。
再看藤野先生严谨执着、实事求是的治学原则 藤野先生的治学是严谨的,他走进课堂,“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都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解剖学的著作;“我”画解剖图时将血管移了一点儿位置,他和蔼地帮我纠正。藤野先生的治学是执著的,他从解剖学的角度,对中国女人裹足“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产生了困惑,认为“总要看一看才知道”。与此形成比照的是,“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随意地更改客观对象的本来面目,藤野先生指出了问题后,“我”还不服气。鲁迅在无情地解剖别人的同时,更多的是冷峻地解剖自己身上存在着的“劣根性”。而对于女人缠足的学理问题,中国人是不感兴趣的,他们感兴趣的仅仅是对所谓的“三寸金莲”的钟爱和嗜好,鲁迅的“为难”也正源于此。藤野先生严谨的治学原则,科学的求是精神,折射到中国国民灵魂的最深处,国民的弱点一览无余。
最后看藤野博大无私、毫无偏见的世界情怀 鲁迅到日本之时,日本国力正盛,举国上下弥漫着鄙视中国人的风气。然而,藤野先生对“我”却特别热情,特别友好。给“我”添改讲义,而且是“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而且“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种手把手的扶掖,是超越了种族局限,民族偏见,博大无私的世界情怀的表现。反观中国的国民,“给俄国人做侦探”“闲看枪毙犯人”“酒醉似的喝采”……“狭隘”“自私”“麻木不仁”这些中国国民的代名词,在藤野先生炯炯有神的目光中,暴露无遗。
鲁迅早在1907年在日本论及国民性时就说:“当时我们觉得我们民族最缺乏的东西是诚和爱,——换句话说:便是深中了诈伪无耻和猜疑相贼的毛病。”在藤野先生身上,鲁迅找到了当时“我们民族最缺乏的东西”。藤野先生的“诚”,就表现在他的处世态度、治学原则;藤野先生的“爱”,就源自他的世界情怀。藤野先生就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的国民性。
莫非,藤野先生的品质就是救治中国国民“劣根性”的药方?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