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资料:这里“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学习《藤野先生》手稿札记
写文章是没有什么妙诀可寻的。“凡是已有评定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细读鲁迅手稿前后改动的文字,有助于我们学习他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准确、鲜明、生动的文风,也有助于鲁迅作品的教学工作。鲁迅的手稿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的良好教材,因为这里“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
粗略算来,《藤野先生》一文手稿中的改动,有百处左右。这里仅就若干改动略陈陋见。
(一)对文章的结尾良费苦心
结尾一节是全文点睛之处,作者很费了一番苦心。
首先,对这一节的脉络斟酌再三。
鲁迅以保留藤野的照相作结,抒发了对藤野的强烈怀念,说明了藤野鼓舞、激励着自己战斗不息。这样写,深化了主题,感染了读者。
这一节原来是这样写起的:“回想起来,我在日本所受的苦恼”,看来这样写,对表现文章中心绕了一点弯子,便又意图直接从照相写起,因而二改为“他的照相我”这样几个字。但这似乎又太直而浅了,不利于深郁之情的表露,因此,作者又将这5个字勾掉,三改而为现在的样子:由讲义的丢失写到照相还存在着。
因为是这样一位对于中国人民如此友好的先生亲手“改正的讲义”,想要收藏着“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既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恋念之情,也是读者的由衷愿望,因而这丢失讲义的令人无限惋惜的“不幸”,便更使人感受到照相终于保存下来的可幸和珍贵。
其次,在这一节的修辞上反复推敲。如:
……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
“寂”字原为“毫”。“毫”字在程度上也是够分量的,然而改为“寂”,便如同加进了音响的效果,不仅讲义丢失,而且连追寻也是石沉大海,无声无息。作者心情之焦急与当前工作之腐败,对比强烈而鲜明。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加点的14个字是后添的。前7个字的添加,说明藤野的思想行为不仅督促作者“良心发现”,力戒懒惰与退缩,而且给他在艰难困苦中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力量与勇气。因为,作者正是从藤野身上看到,把中国从黑暗统治中拯救出来,使之繁荣与进步,这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愿望,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愿望。后7个字,作者从自己的生活习惯出发,补了一笔,便使读者更感到可亲,他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洋溢在字里行间。
(二)增添了必要的状语和定语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
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
上段的状语“花下”、定语“成群结队的”,下段中定语“有一间的”、状语“咚咚咚”的第三个“咚”都是后增添的。
当作者为“寻求救国真理”来日本发愤求学的时候,他见到了自己“同胞”令人作呕的丑态。那些官方派来学洋务的“清国留学生”,毫不顾念黑暗沉沉的祖国和灾难深重的人民,追求的是个人的享乐;毫不觉悟自己头上富士山一样的盘辫和没光光的散发,正是民族落后的标记!因此,“花下”“成群结队”是对这些人的无情嘲讽。而第三个“咚”的别开生面的使用,不仅更鲜明地描绘了宾馆里的污秽,留学生的劣行,同时也使我们深切感到,作者实在无法抑制自己的愤慨之情!“有一间的”这四个字的增添,使文章更准确、更令人信服,可见作者行文严谨、无懈可击。说明去日本的中国学生中,有只知寻欢作乐的“清国留学生”,也有像作者一样一心追求光明与真理的爱国者。这就更引起读者对这些“清国留学生”行为的反感。
(三)改换一些动词
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这里原来写的是“管车的竟疑心他是扒手”,后将副词“竟”改为动词“致使”,词语的改换是由于叙事的角度不同。“竟”是“出于意料之外”,用“竟”便把这件事的责任归结于管车的人了,这显然是不合事理、不公平的。而改为“致使”,则说明误会完全是由于藤野本人引起,与管车的无干,这就更突出了藤野的专心治学而不修边幅、不拘小节,更鲜明地表现了藤野的为人。
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这时的“运往”与“一到”原来的位置正好相反。乍一看,这两个词似乎区别不大,但仔细推敲,则深感改得合理。作者是以北京为出发点来讲的,所以从北京运东西到外地,应该称“往”,而从外地运东西来北京,则当说“到”。从这两个词我互换可见鲁迅作为语言大师,确实一丝不苟。
……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这里的“精通”原为“熟识”,这一改有如下好处:作为与“时事”配搭的词语,“精通”比“熟识”更为贴切;“熟”与“识”“时”声调相同,“识”“时”“事”声韵相同,因此,“熟识时事”读起来拗口,而“精通时事”则造成声韵上的起伏,读起来顺口悦耳;更重要的是,“精通”二字用在这里,饶有讽刺与挖苦意味。
(四)改换了一些形容词和名词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这两句原写为“从此就看见许多新的先生,听到新的讲义”,后将前一个“新”改为“陌生”,后一个“新”改为“新鲜”,并在前面再加“许多”二字。
这样改动,一是表述得更准确。鲁迅到仙台,身处异邦,人地两生,再加上当时一些日本人对中国人民持有民族偏见,因此,这“陌生”二字较之“新”字,更能恰当地表现鲁迅当时所处的环境和他自己的心境。“许多新鲜”这四个字的应用,使鲁迅渴求救国知识而得到满足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二是使用两个“许多”,用“陌生的先生”“新鲜的讲义”相对仗,增加了思想的容量,调整了语言的节奏,而且为引出藤野作了必要的准备。
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这里加点的“中国”二字原写为“邻国”。“邻国”的概念大而泛,固然,藤野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各国人民都是友好的,然而,本文的深刻意义在于:当日本一小撮反动统治者加强侵略中国,日本一些青年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化而歧视中国人民的时候,日本广大有识之士则是希望日中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因此,这里改为“中国”不仅更准确,而且是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
“性格”二字原为“行动”。藤野的行动当然令人可敬,但更使人感动的是支配他行动的思想──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和正直、朴实、治学与教学一丝不苟的高尚品德。较之“行动”,一个人的“性格”更能给人以力量,使人永志不忘。
(五)关于副词的选择与斟酌
……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
“不过是”三字原为“总算”,后改为现在这样。“总算”与“不过”这两个副词意义完全不同:“总算”表明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以后某种愿望终于实现,而“不过”则只是达到了很低的起码的要求,“总算”所表明的取得的成绩比“不过”要大;从感情上说,“总算”有因大体上还过得去的满足,松一口气的情绪,而“不过”则是不满意的,有再求上进的愿望。用“不过”一词一方面表现了作者为救国而发愤学习、不甘落后的精神,另一方面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线:那些学生会干事本因为“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因而鲁迅只取得“不过是没有落第”的成绩,便足以引起他们的怀疑与臆测,甚而无理地搜查、无端的诬蔑、无凭据的造谣,这是多么令人愤慨和不能容忍的事!
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
“难以下笔”,原写为“不能动笔”。藤野关心着中国,也关心着鲁迅,寄希望于中国,也寄希望于鲁迅。而从分别到现在,中国的“状况”毫无改变,依然黑暗如旧,鲁迅的“状况”也“无聊”,处境困难又严于要求自己,觉得辜负了藤野的希望,因此,分别后一直没有写信,并不是“不能”写,确实是“难以”写:向藤野写些什么呢?由此看出作者对反动统治的愤懑,对社会腐败的忧郁,对革命、进步的热望。
研究鲁迅手稿,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这里所谈的只是粗浅体会,有的可能是无端的臆测,而缺少科学的根据和确凿的分析,愿意和大家一起讨论,以求有所长进。
文章评论
共有 4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好文章啊`!谢谢这位先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