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悲剧主人公心灵深处最美好的闪光大放异彩——《窦娥冤》的教学后记

作者:皖肥西中学 石玉成  时间:2006/11/26 23:04:5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713
  在《窦娥冤》的教学中,我将教学目标拟定为“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悲剧,挖掘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   
  当我分析完“窦娥诀别婆婆”这一部分时,有同学在下面轻轻地说:干什么要写窦娥的善良、孝顺?这样差的婆婆没有必要孝顺她,窦娥真傻。
  这时我就想到在学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有同学提出:杜十娘好傻,为什么把百宝箱沉入江中?那时,我只是想这个问题与课文的主旨无多大的关联,在上课时讨论不仅浪费时间,而更重要的是我也无法系统的用理论知识来阐述这个问题,所以说:这个问题请大家课后自己去讨论。而现在这个问题再次被提出,那一定要将它讲清楚,因为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于是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这样差的婆婆的确没有必要孝顺她,但窦娥为什么如此孝顺她?
  2、窦娥的结局如何?
  3、为什么写窦娥的结局?
  经过讨论,大家认识到:
  作者要表现窦娥的善良,而这样善良的人却无辜被杀,这就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越善良越说明当时的社会黑暗,揭露的意义越深刻。
  接着我说道:“这就是鲁迅先生说的‘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你们还记得哪些这样的悲剧人物?”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把百宝箱沉入江中,自己也跳入江中。
  当我分析三桩誓愿时,有一同学突然提出:“窦娥为了证明自身的清白,不惜立下如此残忍的毒誓,真的不可理喻。” 此时,许多同学应和着说:她的誓言太毒了,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老百姓怎么活?
  学生的这一问题否定了三桩誓愿,而事实上,这篇作品之所以能在戏剧史上大放异彩,正因为“发誓愿”这一精彩的一笔。这个问题涉及到美学上的问题,即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问题;另外,还涉及到文学创作的问题。我想从理论的角度来阐述,学生可能很难接受,因此,我引用了“孟姜女哭长城”的例子,设计了几个问题。
  我启发学生: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家喻户晓,这一故事激起人们对她的同情和对秦王朝暴虐统治的愤恨,但我们不会去质疑这一情节的真实性,更不会去想孟姜女哭到长城后并不能使始作俑者受到惩罚,反而加剧了老百姓的痛苦,让更多的“万喜良”去受苦受难。人们为孟姜女掬一腔同情泪,甚至为她修建了“姜女庙”。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恍然大悟: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窦娥这是为了证明自身的清白。事实也证明她是清白的。
  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对呀,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我们在写作时常常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而读者在阅读时并不从理性的角度、实用的角度去考虑事件的本身,而是从感性的角度、审美的角度去欣赏作品的美,感受作品的魅力。
  接着我请学生列举类似的故事。
  学生读《背影》,从父亲“违反交通规则”,感受父爱的伟大;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从林冲的“凶残”,读出他的疾恶如仇;读《智取生辰纲》从“黑吃黑”,读出英雄们的机智;等等。
  如此教学既实现了本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悲剧,挖掘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又让学生受到悲剧美的震撼。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