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30字。价值的毁灭
——《窦娥冤》悲剧审美(教学设计)
(2004年9月人教版第四册)
江苏省宿迁中学 蔡宏振
设计理念:
阅读是发现,是体验,是思考。课堂是交流、分享的场所。师生要共同趟过文本这条河。
看到“花架”,更要看到“花”。文本的故事情节只是花的架子,它们里面所包孕的诗才是这架子上的花。本节课旨在熟悉戏剧情节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来分享各自看到的“花”。
照着读,然后再接着读。从文本中看到“花”还只是照着读,文本中的某一点所能给我们带来的某一方面的思考那是接着读。受文本的启发产生一些新的思考,甚至比读懂文本更重要。
教材分析:
《窦娥冤》被国学大师王国维誉为“最有悲剧之性质”的戏剧,其最具悲剧性质的原因就在于“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它与表现苦情的“哭戏”不同。因此,作为教师在“照着读”的时候,最要紧处能从此处打开关节,即看主人翁是怎样一步一步“蹈汤赴火”的,以期给同学们以阅读经典方法上的示范与启示。
文本虽是节选,但本节课尝试着从全剧的视域来解读,以期给同学们一个“全豹”的体认,也是对“节选体”的一种教学尝试。
教学目标:
1、体味发现、体验、思考与分享的快乐。
2、感受悲剧的崇高美。
3、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审美情怀。
教学准备:powerpint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观看学生自演的课本剧。
二、 倾听同学们读文本看演出后的发现、感受或疑问。
三、 教师把自己的阅读发现展示出来与同学们交流。
通过引导同学们阅读、思考、交流,预设的主要观点表述为:当张驴儿父子闯入家门,窦娥拒婚,她的反抗是软弱的,也是被动的,反抗目的仅仅是为了维护自身的贞节,反抗的对象也只限于张驴儿父子。楚州公堂明辨是非,屈招杀人罪名,窦娥反抗斗争的目标扩大了,除了张驴儿之外,也包括了贪赃枉法的楚州太守;其目的,除了自身之外,也为了使婆婆免遭毒打;反抗态度转为积极。临刑前,窦娥的精神境界有了升华,矛盾斗争的性质也有了新的变化:“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的是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反抗的对象扩大为整个官府和所有贪官污吏,以及天地鬼神、日月星辰;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清白和婆婆的安危,而是替“天子”分忧,为“万民”除害;斗争态度转为激烈,咒天骂地,用生命向不公正的世道抗议,进行惩罚。窦娥斗争的目的离开个人因素越来越远,带有了解救人民危难的性质,精神境界升华为博大崇高。窦娥的情绪反映了人民的情绪,时代的情绪,提高了悲剧质素,也提高了悲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