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的内与外——参加08年高考作文阅卷的启示
作者:不详 时间:2008/11/3 20:51:3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367
作文,一个让学生头痛,教师困惑的话题,也是学生和老师不得不面对的一道坎。用“成也作文,败也作文”来形容作文对学生高考语文成绩乃至总成绩的影响一点都不过分。然而,怎么样才能让学生获得一个满意的作文分数呢?怎样才能让老师不再因为找不着备考方向而苦恼呢?
笔者认为,应该从内和外两方着手。于内,重点突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注重作文的基本修为;于外,应深入研究作文考查的信息动向,顺应考查方向,少做无谓的摸索。
先谈“内”———作文的基本修为,包括五个方面。
一、扎实抓好非智力因素。
在真正的高考过程中,决定高考作文成败的往往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素。这里所讲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学生的书写习惯和作文态度。学生作文书写没有必要象书法家一样有艺术,但是必须整洁。如不然,即使你的文章再有文采再有个性再有深度再有创新,但是书写不整洁,让阅卷老师望而生厌,看不下去,那也是枉然。
一篇文章,你写得好不好是一个能力问题。但是你有没有写完800字就是一个态度问题了。试想,读了十二年书的高中毕业生,能写不出800字的文章来吗?如果写不完800字,字数不足要扣分,内容因字数不足而显得单薄还要扣分,这样的文章是绝对上不了切入分的(08年湖北省的切入分是44分,全省作文平均42.5分)。因为没有达到规定的字数而扣分是绝对不划算的。
总之,书写不规范,字数不足于学生而言是对知识缺少最起码的敬畏,是一个态度问题,是一个非智力因素而绝对不是一个智力因素。教师在备考过程中一定要落实这两个问题。
二、对作文观念进行纠偏。
今年湖北省的满分作文不到百篇,即便是上五十分的高分作文也少之又少。原因主要在于学生作文缺少个性,选材严重雷同,大说空话套话,内容虚脱。作文材料选择08年发生的大事(雪灾、地震、奥运等)占到了相当大的比重。因此,阅卷组的专家呼吁:作文是个性化的生命表达而不是雷同化感性事例的简单罗列。
因此应该对学生作文观念进行纠偏,不要言必称西腊,只把眼睛盯着古人、名人、外国人而忽略了自己。写平常之事,说平常之理,抒常人之情,照样可以写出好文章。主张利用文章来抒写性灵,关注自我,而不是通篇只讲“他人的故事”而把自己晾在了一边。
三、注重思维训练。
作文,考查的是学生思维和表达的综合能力。思维是表达的先导,表达是思维的外现。一线教师在备考的时候往往只注重学生书面表达的结果而忽视了思维训练。一个作文题目,从审题到构思到立意到选材到谋篇布局再到表达无不打上了思维的烙印。只告诉学生写什么而忽视了怎么写,只讲思维的结果而忽略了思维的过程,结果就是学生作文水平原地踏步,毫无起色。学生在高考之前最怕的、语文老师最担心的是作文也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所以老师在上作文课的时候应该加强审题、构思、立意、选材、谋篇布局、表达的思维过程训练。有关专家已明确提出了“落实写作的思维训练比只看表达结果要重要得多”的观点。这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四、增强文体意识,切忌盲目创新。
在阅卷过程中看到了不少创新性文体,如网络发帖、产品说明书、医疗报告、调查报告、故事新编、书信、书序、戏剧、武侠等等。这样的文章大多得分不高。因为很少有考生能够按照文体特点来表达,最终把文章写得非骡子非马,四不像。
因此在作文备考的过程中,应当增强文体意识,切忌盲目创新。传统的文体如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写得符合文体要求照样可以得高分。(这是阅卷老师的一致观点)
五、提倡教师作为,提高备考效率。
在备考过程中,老师教作文最头痛的事情就是很难找到一本令老师和学生都满意的作文教材。于是,老师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这里看到一个新颖的观点,那里看到一则新鲜的材料,全部收录过来,用在作文课上。这样的做法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长时间如此操作,整个作文教学就会凌散没有章法,复习备考无法做到系统有序,无法分出教学的层次来,无法做到全面高效,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也将受到直接影响。
因此提倡教师作为,建议老师在作文备考过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的教学体系,形成教学内容的序列,分点分层教学,力争做到全面细致,从而提高备考效率。
再谈“外”———作文考查的信息动向。包括三个方面。
一.关注出题动向。
任何一道作文题的命制都不是偶然的,都有特定的导向。再说了,任何一个省市的高考作文命题,即便是有变化,但不可能大变脸,都要求稳中有变。如果教师能认真深入研究连续几年的高考作文题,肯定会有所发现,备考的方向将会更明确。
拿湖北省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为例作点说明:04年“买镜”、05年“入乎其内,出乎其外”、06年“带‘三’词语的联想”、07年“母语”、08年“举手投足之间”。深入研究一下不难发现-----04、05年沿续03年全国卷考查哲学的思辨;06、07年考查对文化的反思与传承。不难发现,每两年保持一个考查方向的稳定与连续,考查方向由宏观思考渐渐转变为微观写作。08年考查对生活细节的体验,那么09年高考考查方向便可作有针对性的猜想了。
二.关注上海。
上海,中国改革的窗口。在文化瞭望上也是全国各地关注的对象。每年的高考作文题,上海的最受推崇,因此其它各省市的高考作文命题的命制也在自觉不自觉地往上海模式上靠。上海作文题如04年“忙”、05年“文化生活三个镜头的影响”、06年“我想握住你的手”、07年“必须跨过这道坎”、08年“他们”,每一道作文题无不体现着人文精神,把个体生命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让学生能够在写作的真环境中表达出自我的思考。很显然,08年湖北省的高考作文题考查的意途与上海是一致的。其它各省市的题目也或多或少可以看到上海的影子。
所以,关注上海高考作文考查的动向也是很可意义的。
三.关注命题专家。
各省市自主命题以来,每省都有资深专家、权威人士负责各省市高考试卷的命题以及批阅。他们的言论无疑是最权威的声音,最有导向性的指示。因此应该特别关注。
关注命题专家在公开场合发表的言论、媒体杂志上发表的相关文章,可以找到一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可以使备考更具针对性。
《湖北教育》06年第六期上刊发了湖北高考阅卷组的负责人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九洲教授的文章《高考作文要‘贴近自己’去写》、07年11月在湖北黄州举行的第四届文学教育高峰论坛上,刘九洲教授作报告,讲到了“要关注真实的细节体验”的问题,而08年湖北高考作文题便是“举手投足之间”。
再比如福建师范大学的孙绍振、潘新和等专家的言论对福建省的高考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它省市亦然。
以上是08年高考阅卷中涉及到的一些重要信息,同时也融入了一些我个人的看法及对作文备考的理解。我想,作文备考只有“内外兼修,标本兼治”,才不会出现偏差,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