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340字。
桃花源记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使学生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3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教学重点:
1. 使学生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园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 ? “忽逢桃花林”,为之一喜 ( 一折 ) 。接着写桃林美景,“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又设下悬念,走完桃林了吗 ? 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为之生疑 ( 二折 ) 。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初极狭,才通人”,又设下悬念:里边有什么,能走得通吗 ?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为之一惊 ( 三折 ) 。接着写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绍了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渔人辞去时,“此中人语曰:‘不足为外人道’”,又设下悬念:渔人出去后给外人说了吗 ?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又为之遗憾 ( 四折 ) 。“太守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又设下悬念:找到了吗 ? “不复得路”,又为之迷惑不解 ( 五折 ) 。
这是一篇内容新奇、文字优美的散文。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从渔人发现桃花源的情况写起,第二、第三自然段是全篇的中心,先着重写渔人看到的景象,后写渔人了解到的内情。最后两段写桃花源一现而转瞬即逝的奇特情况,使桃花源蒙上神秘的色彩,如真似幻,可望而不可即。
(一)课堂导读
[原文] 桃花源记
[讲解] 桃花源:地名,作者虚构的理想化佳境,据说在今湖南省桃源县。记:游记。]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讲解] 晋太元中:晋代太元年间 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 。武陵人:武陵郡 ( 今湖南 常德一带 ) 人。捕鱼为业:即 ( 以 ) 捕鱼作业职业。
[原文]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讲解] 缘 ( yuán ) :沿着。 溪:溪流 行:划行。 忘路之远近:忘掉了路程的远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