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18份)
- 资源简介: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学设计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学设计:第一单元+《+雷雨》+.docx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学设计:第二单元+《定风波》问题引领式教学设计+.docx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学设计:第二单元+《念奴娇+赤壁怀古》自主探究式教学设计+.doc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学设计:第二单元+《声声慢》课堂实录+.doc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学设计:第二单元+《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诵读点拨式教学设计+.docx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学设计:第二单元+《望海潮》诵读赏析式教学设计+.docx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学设计:第二单元+《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实录+.docx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学设计:第二单元+《雨霖铃》诵读式教学设计+.doc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学设计:第二单元+《醉花阴》品味鉴赏式教学设计+.docx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三篇+.docx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docx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docx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学设计:第四单元+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docx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学设计: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 (1).docx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学设计: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docx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学设计:第四单元+第13课+张衡传+.docx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哈姆莱特》+.docx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窦娥冤》+.docx
《窦娥冤》问题引导式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本设计以培养学生戏曲文本鉴赏能力为根本目标,教学时立足于戏曲的“文体”特点,而以“语言”为具体切入点;强调比较性阅读和研究性阅读,“得法在课内,用法在课外”,使学生在课外能够有效地阅读并鉴赏戏曲文本。
[教学目标]
1.欣赏曲文的韵律美,明白曲和诗词的联系和区别。
2.以“奇”为切入口,学习戏曲通过以“奇”为美的方式呈现人物情志美的特色。
3.比较阅读《窦娥冤》和《雷雨》,以“悲”的不同表现和情节设置的不同特点为例,引导学生探究戏曲和话剧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畅谈对戏曲的认识。
教师导入:璀璨的中华文化——戏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如今的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中华文化也从几千年前的单调,发展到现在的辉煌。大家平时都是“看戏”、“听戏”,今天我们一起来“读戏”,看看“文本”形态的戏曲具有哪些独特的美。另外,戏曲,作为一种文体,对我们来说比较陌生,学习时要注意它和小说诗歌等其他文体的区别。
二、以“品读”为主线,欣赏作品语言
1.结合注释默读全文,复述故事情节。初步感知戏曲中的曲文特点:曲文不仅叙事,其更为主要的作用是抒情。
2.以第三折【滚绣球】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并欣赏曲词的音乐美:韵律和衬字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找一段曲词,以自己的方式诵读并交流讨论,小组选派代表上讲台交流。
3.以第三折为例,引导学生欣赏戏曲套曲形式在抒情上比诗词更为酣畅淋漓的特点。
学生自由诵读,体会组成套曲的各单曲之间的情感关系,如情感的起伏、层递、转折等。
4.以第二折【斗蛤蟆】为例,体会元杂剧语言的本色美,并让学生找出其他的口语化的语言以及文人雅语,体会其中雅俗相错的语言美感。
三、以“体悟”为主线,理解作品情志
前面对语言的品味,学生在文本的把握上经历了由整体到局部的过程,这里再次将学生的视线拉回,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1.讨论:《窦娥冤》表达了什么“情”和什么“志”?
问题一:窦娥到底有哪些“冤”?
要求学生能用精练的语言进行概括,并能体悟人物情感的变化,如第一折的“怨”,第二折的“悲”,第三折的“怒”。
问题二:窦娥到底“怨”什么?
窦娥“怨”的到底是封建社会的黑暗,还是伦理纲常的荒废,教师不要轻易替学生下结论,讨论之前可以提供一些背景资料如元代风俗史,学生根
……
《哈姆莱特》问题引导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生存与毁灭”这段话的深层含义。
2.通过分析哈姆莱特不断反复和犹豫的原因,理解哈姆莱特的形象。
3.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人文主义。
二、教学方式和辅助媒体
讲授和讨论。使用PPT作为教学辅助媒体。
三、教学过程
(一)回顾和引入
回顾前几次课的内容,通过提问,让学生分析哈姆莱特几次延宕复仇的原因,引入对“生存与毁灭”这段话的解读。
(二)解读“生存与毁灭”这段话
1.教师朗读。
2.教师提问:这段话表达了哈姆莱特何种心理状态?
经讨论明确:对生存与毁灭的疑问,对自己是否应该勇敢反抗的疑问。
3.教师引导分析哈姆莱特的话:“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教师引导分析:从全剧看,哈姆莱特更看重后者。因为如果选择默默忍受,他就无法完成父亲的嘱托,无论生死,他的灵魂都无法安生。既然这样,就只有选择反抗一条路。这本不该成为问题,可为什么哈姆莱特犹豫呢?
4.教师进一步追问:哈姆莱特究竟犹豫什么?这段话中哪一句话最让哈姆莱特感到困惑?
学生通过阅读确定:“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
教师追问:这睡眠中的梦究竟指什么?
经讨论明确:指死后的灵魂。这灵魂将会在彼岸如何生存?可见,哈姆莱特并不是怕死,他担心的是死后的灵魂无处安身,自己无法进入天堂。
(三)讨论分析哈姆莱特的犹豫
1.教师提出问题:哈姆莱特犹豫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只有理解了他犹豫的真正原因,我们才能真正全面理解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
2.分析哈姆莱特去英国的心理动因。
教师提问:剧中有一次他面对克劳狄斯,却没有复仇,而是心甘情愿地被克劳狄斯派去了英国,完全忘记了父亲的嘱托,脱离了复仇的战场。这是为什么?
教师点拨引导:先看这样一段话:“为了这一块荒瘠的土地,牺牲了二千人的性命,二万块的金圆,争执也不会解决。这完全是因为国家富足升平了,晏安的积毒蕴蓄于内,虽然已经到了溃烂的程度,外表上却还一点看不出致死的原因来。”这段话表明哈姆莱特内心深处是反对暴力征伐的,如果需要惩罚恶势力,主要靠上帝对他们灵魂
……
《定风波》问题引领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问题切入,解读词意。
二、探究重点,品鉴词境。
三、迁移运用,感悟人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齐背《赤壁怀古》。上一课对于“人生如梦”的结尾到底是“无奈的悲叹”,还是“看透世情的妙悟”,很多同学还存在着争议。今天我们来学苏轼的另一篇写于同时期的作品《定风波》,或许它能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
二、解读小序
1.齐读小序,了解背景。思考:小序中含有哪些信息?提示梳理的角度,并由学生对时间、地点的解说自然引入背景介绍。
2.抓住关键内容,提取核心信息。思考:你认为小序中最能表现词人形象的是哪一句?为什么?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在“遇雨”后的心态,以及这心态与众人不同之处,即“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引导学生去发现“故作此词”的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认识到作者对雨的态度,其实是一种人生态度。
三、问题切入
1.朗读全词,初步感知。思考:你觉得小序中的“余独不觉”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词中哪些地方与之形成呼应?请出题赏析。引导学生抓住直接表现作者情态的词语提出问题,选择一部分讨论回答。如:“吟啸”是什么状态?“轻”在词中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莫听”“何妨”“谁怕”?
参考答案:吟诗长啸,即表意闲气安;而“轻”乃指心理之轻,而非事实之轻,即指轻松旷达的心境;“莫听”等三词干净、洒脱,疏朗、刚健,表现了词人遇祸不惊、笑对苍茫的从容气度。
2.再读全词,解读物象。抓住词中出现的一些物象、景象生疑出题。如:词中的“雨”是什么意思?“竹杖芒鞋”和“蓑衣”怎么理解?“斜照相迎”有蕴涵之意吗?“萧瑟处”是否仅指遇雨之处?
参考答案:“雨”既是指自然风雨,又是指政治风雨、人生风雨;“竹杖”等词既可见其闲庭信步的潇洒,也可由此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见其隐逸之意;“斜照相迎”蕴含着词人旷达之情,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在寒冷中发现温暖;“萧瑟处”既指方才遇雨之处,更指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而“回首”“萧瑟处”即对人生长路的深刻思考和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