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将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作者:丁强  时间:2018/5/11 16:21:00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347
  每位教师要从教知识、教方法,到教状态、教人生,最后教自己,在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中,享受教书育人带给我们的幸福时光。
  2014年,我到日本参访一所小学,与日本著名教育专家佐藤学先生一起观摩了半天的教学活动。在之后的讲座中,佐藤学开场的第一句话是:我在你们学校看到了温暖的教室和柔软的课堂。佐藤学强调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是专注的、放松的、安静的。
  教师能给学生带来什么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对于每一个孩子,我们一定要从内心认可并尊重。在我们学校,每个孩子都是珍贵的存在,每一个生命都是美丽的不同。最近我看到这样一则故事: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写字,在同龄人中显然不被看好。但后来,他却成了伟大的科学家。所以,我们不能用一个比较固定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我们不知道每个孩子成长的周期到底是怎样的?在什么时候能够将他们的潜能调动起来。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有对人的尊重,要有正确的人才观。
  每个儿童都是富有生命活力的,我们不仅要重视他们的文化知识学习,还要注重他们的素质提升。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鲁洁曾说:“教育的任务就在于促使知识从非生命载体向生命载体的流动,而这种流动绝非是一种简单的传递,它的实质只能在于客体知识的真正‘生命化’。”为此,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我们知道,中小学有一门课程叫思想品德课,现在叫《道德与法治》,但有些教师基本采用说教的方式讲一讲道理,自己是否身体力行,孩子是否能够接受,从不关心。结果,细化到日常生活中,各种行为习惯的人都有。所以,我们希望提升孩子们的素养,是要让他们养成良好习惯,并将这种习惯融化到血液里。现在又提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希望教师首先从理念上要做到尊重并相信每一个孩子,让他们一生都有创造力、生命感和价值感。
  我们说,教育是一棵树与另一棵树之间的关系,是一朵云与另一朵云之间的关系,一颗心与另一颗心之间的关系,它的核心是爱与被爱。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如果没有真情实感,就无法进行教学。如果不喜欢孩子,就不要做教师。不会爱孩子,不被孩子喜爱的教师,不是好教师。
  教师在教书育人中还要有智慧。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首先是科学,然后是艺术,教师要具有包涵智力、知识、方法、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内的高级综合能力。在评价一个学生时,我们往往要基于他们的发展,对他们进行激励与评价。特别是现在的技术发展迅速,如电子白板、数字黑板、平板电脑、数字化实验室、未来教室、智能教室等,信息海量、高速、及时、便捷,多维度、多向度、交互式、生动形象,所以教师上好课,要掌握新的技术。
  让学习真正发生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说过,学习是“牵着中小学学生的手,把他们引导到这些大师、巨人的身边,互作介绍以后就悄悄地离开,让他们——这些代表着辉煌过去的老人和将要创造未来的孩子一起心贴心地谈话,我只躲在一旁静静地欣赏,时时发出会心的微笑”。虽然这句话是几十年前提出的,但很有前瞻性。10多年前,我们曾请杨振宁先生给学生做了一次25分钟的演讲。杨振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学生讲学习,他说学习不仅是接受性学习,而且是一种渗透性学习。他说自己在西南联大读本科时英语不是很好,很想有一个大的提高,有人告诉他,一定要读原版的英语著作,他找了一本原版的《傲慢与偏见》来读,不查字典用一个暑假的时间读完了,通过这次读原版英文书,他的英文水平确确实实有了明显提升。
  孩子的学习也应该发生这样的变化,要由接受学习到发现学习,由他主学习到自主学习,由独立学习到合作学习,由间接学习到体验学习。随着现代教育形态和教学形式发生变化,我们要由教中学到做中学再到创中学,由学习共同体到翻转课堂;由慕课到云课堂,由移动学习到泛在学习……无论是学生和教师都要经历这样的变化和改变。
  教育要触及心灵
  要做“温柔”的教师,教师的教学要突出“三转一静”。
  教师围着学生转,让目标主动达成。教师要以生为本,为学生牵线搭桥,在学生学习和目标达成之间搭一座学生喜爱走、愿意走的桥梁。前提是对学生学情的了解,要知道学生喜欢什么、能够接受什么、适宜接受什么。
  学生围着问题转,让引领触及心灵。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用问题引领,让学生探索创新,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探索的意识。问题的产生可能来自学生,可能来自教师,也可能在特定的课程中出现。问题要具有开放性、发散性、批判性、创造性,问题的难度与广度要阶梯状呈现。
  教学围着目标转,让检测成为鼓励。教师在每节课、每次活动中,要有精心的安排和设计,要重视核心目标的分解和学生的具体表现。比如,让学生理解“分与合的含义”,那么什么样的表现我们可以确定学生理解了分与合的含义?比如,学生能够借助实物、图片表示由整体分成两个部分或由两个部分合并成一个整体,说明孩子理解了。
  安静学习,一个不少。只有课堂在安静的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才有保障,才能够实现“基于合作的互动与体验,基于理解的分享与表达”。学生学习的基本出发点是全体学生参与,一个都不能少。
  我们一直强调注重学生的“学情”,其实这不仅是指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认知特点甚至心理特征。要找到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瓶颈”,力求精准,避免形式主义。设计的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反馈检测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要变基于判定的刺激性评价为基于发展的激励性评价,并注意逐步积累自己的“原创题”,形成自己的评价方式和评价体系。
  总之,每位教师要从教知识、教方法,到教状态、教人生,最后教自己,在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中,享受教书育人带给我们的幸福时光。
  (作者系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原校长)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