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情“地坛”——我与《我与地坛》
作者:佚名 时间:2010/4/22 23:22:40 来源:流浪客 转发 人气:591
一、“无备而来”成就“完满”
第一次接触到《我与地坛》,竟不知如何下手:“自读”一族的篇目,长得可以的篇幅,截然不同的两种情感(课文节选的是一、二部分)……当我踩着铃声进入课堂,当一系列课前“程序”已然完成,心中没底的我由万般无奈中生成“自告奋勇”:“本篇为自读课文,我带个头,自己先读……”
哗然一片,这中间包含着的也仅仅只是“这么长的文章也读?”一层意思。
等学生基本安静下来,我已“舌游”到了“它等待我的出生,然后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静静地,我感受到了“无声”传递给我的信心和感动。“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人堆里有了默默的点头。等我自觉颇有节奏并满含抒情味道地念完六个“譬如”,我的学生,他们,完完全全地跟着我——“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在我尚未把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朗读完,我已有一种控制不住的内在东西需要溢出,底下有了一阵小小的骚动,几乎是个个低着头,几位女生掩着面。
“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我终于找到了释放的出口,眼泪不自觉地流淌着。但我明白,我不能停止,包括眼泪,包括朗读。此时,“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念头再也寻它不着,我只是感动于母爱,感动于学生跨越年龄、时代和经历的共鸣。
前排学生递给我一张纸巾,和着她的低泣。我没有擦,我得在“痛快”里寻觅“感觉”,在泪流满面里找到感动,珍藏并滋养,我愿意沉湎在这份痛悔的怀念里……
“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点状的低泣连成片,聚成流。“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我几乎是用尽了自己最后的一点“朗读本能”支撑完最后的一句。我不敢也不愿抬起头;而当我不得不抬起头,面对的同样是不敢也不愿抬起头的学生们……
好在下课的铃声及时响起,我连“下课”都没喊,低着头匆匆而出。
这样的文章,还须“分析”么?这样的课堂,还要“补充”么?多年来,我同样头一次意识到,读书何须百遍,上课不必“准备”!
二、“有备而来”绝非“演戏”
2002年11月,全国语文教学艺术研讨会第26届年会在绍兴举行,我应命再次执教《我与地坛》。
有了前一次“痛快淋漓”的经历,良好的自我感觉使我再一次地想“重蹈覆辙”,但组织者却以为这般上课有“戏弄”听课者(多是各地“权威”级别的教师)之嫌。最后,双方各自退让:第一部分“讲”,第二部分“读”---自读课文俨然成为“讲”“读”篇章。
尽管对第一部分的教学自以为也有新的发现,对听课者也必有新的启发,但我还是等候着“感动”的到来,期待着“感动的文章总会令人感动”的效果的光临……
整整有20分钟时间留给我。我忽然有了一丝不安:面对这齐刷刷的400多号人(仅有50位借班上课的学生),会不会只产生“众人皆醒我独醉”的尴尬结果?
给我自信吧:天底下都有母爱!
我朗读,我哭了;学生听着,也哭了;正襟危坐着的老师中间也不乏落泪者……场内除了我的“宣泄”,除了节律不一的抽泣,再也没有别的声响!
“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之后便是“下课”
这堂课让我有了一些意外的收获,但公正地说,我确确实实是真诚地付出,真情地奉献,因为真正令我感动的,仍然只是——《我与地坛》。
三、“三进地坛”依然“故我”
《我与地坛》搬到了第一册(以 是第二册)!目录中找到它时我仍是阵阵的激动,仍有抑制不住的想哭的欲望。我要让我的学生深刻地体验母爱,理解母爱,升华母爱!
第一部分仍由我“带领”学生“祭拜”地坛,并且非常理性地让学生朗读其中或充满哲理或饱含欣喜的语段 完成“生命的蜕变”,感知“自然的复苏”,我用了一堂课。
学生似乎与我有了约定,他们期盼着“第二堂课”的到来!所以 我再次进入“地坛”,当我询问学生对第二部分如何看待时,他们几乎 统一的回答:“很——感——人!”
九月的天还是闷热,电扇关了,门窗闭了,帘子拉了,灯光灭了……我静 着。
莫名其妙!学生有了骚动。
“好文章须细 默念,最好没有外界的干扰。史铁生以残疾之躯感念母爱,我们,尽可能地走近作者。”
“多少次,我读着这篇文章,每一回,我都会落泪,我不想刻意地营 这样的氛围,我只是希望我们能安静地感激生活,感谢母爱……”
“不许出声,但我们须一气到底……”我的语调显然已经哽咽。
学生是预习过了的,可他们真的再一次投入进去;而我,又一次“自甘沉沦”。
这一回,我没哭出声,但止不住的泪水打湿了我的书本,我只是感觉我不停地哆嗦……十五分钟过去了,我的学生们已是伏倒一片,几位“有泪不轻弹”的男生看着我,但表情“失色”,前排两位女生 头而泣……
在这一周的练笔中,几近八成的学生写着“地坛”,写着“母爱”,写着“眼泪”,不作假,不伪饰,有感动,有顿悟。一位学生写道:“感激作者教会我对母爱的表达,感谢老师带给我对母爱的体验 ”这“意外”的收获属于他们,也属于我! (摘自《语文学习》)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