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情的阅读——我教《我与地坛》的一次尝试
作者:佚名 时间:2008/4/12 18:40:2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893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陷入了一个误区,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更多地注重一些具体的语文知识和写作手法,把文本分析得支离破碎而失去了原本的美感,语文课机械而苍白。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们更多地关注到了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更多地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使得语文教学有了一定的变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没有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情感投入,没有充分地引导学生去品味文本所流露的情感因素,而是在文本思想内涵上不断地挖掘。这种情况有可能造成这样一种后果:使语文教学陷入一种新的思想教化过程中,而忽视人文性的重要一方面即情感的熏陶。
在我们的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体系中,语文课应该是最有情感因素的。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这种优势,借助文本阅读和赏析,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充分体悟文本的真情流露,在学生的心灵里种下一颗爱的种子,培养有正确和细腻情感的人,这也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笔者最近在两个班级上了同样的课文,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作品的第二部分着重写母亲,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让“我”明白了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在逆境中更加坚强。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依恋、怀念、感谢以及愧疚,感人至深。在第一个班级上课时,我主要采取的方式是文本研习和问题探讨,通过朗读和讨论,去理解母亲身上承受的深刻痛苦,去体会作者的情感。虽然我举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学生去体会这种情感,但仍然没有很好的效果,一些例子由于太生活化还会引起他们的哄笑,崇高真挚又带点哀伤的情感在笑声中被消解,一切都变得肤浅而随意。这样的课堂应该是失败的,学生可能会对文本有比较深入的理解,但没有经过灵魂浸染的东西是无法长久而深刻地存在的。
到第二个班级上课时,我受到一位同事的启发,没有设置多少问题,也没有对文本进行多深的挖掘,而是以阅读课文为主。我找了班上一位朗诵优秀的学生,在音乐的配合下,声情并茂地把课文朗读了一遍。课文朗诵结束之后,许多同学都流下了泪水,甚至一些平时很调皮被老师认为无药可救的男生也都大受感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没有对课文进行任何分析,而是让同学们在这样的情境和心境下再自己品读课文,写下自己的感受。从课后收上来的学生的读后感来看,他们的理解和感受明显要超出第一个班级。自习课上,我又在班上让他们自己朗读了史铁生的另一篇散文《秋天的怀念》,然后自读《我与地坛》全文。平时,让学生自己读文章总是有不少人不安心,偷偷地说话,不耐烦地翻来翻去,而这一次,教室里出奇地安静,每个人都沉浸在文本中,用心地读,用心地体会,我相信,这会是他们的一次难忘的阅读经历。
通过比较,我发现,在第二个班级成功的原因就是:通过音乐、朗诵等手段设置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投入情感去走进文本,用心去感受,用灵魂去阅读,通过自己的心灵去体验文本,去体验情感。这样的动情的阅读,能给与学生的应该很多很多。我想,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文本,去感受生命的本真模样,用自己柔软的心去拥抱世界。从不动情的人不是一个真实的人,没有动情的阅读不是一次真诚的阅读,没有情感的语文教学永远不可能成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