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作文独家解析:无鲜明创意但更大气
作者:不详 时间:2008/6/8 10:02:51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1198
于树泉:网友们好。
主持人:于老师今天也是带了高三。
于树泉:对。
主持人:怎么样,今年的试题在您的预料之中吗?
北京高考作文与去年题型样式基本一样
于树泉:应该是在预料之中,就北京来说,北京它是材料作文,高三的一年,材料作文一直是我们训练的重点,07年就是材料作文,08年题和07年可以说几乎就没变化,就定格在07年的作文题样子上了。还是给一个材料,07年给材料是给了两句诗,然后下面有5个有人说,今年有一个老师给了这个材料是一个老师上课拿了一个广口的瓶子,瓶子里面塞满了石子,问学生:“这个瓶子还能不能装东西?”同学说不能,然后老师把沙子灌到石子的缝隙里,接下来说这回还能不能?学生说不能,接下来老师又把水注入里面。下面又是4个一个同说一个同学说。
所以和去年比,应该说都是材料文,从题型上说是一样的,从样式上说也是一样的。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任意一个“有的说”,来写成一篇作文。而且几个有的说以后,还有一个省略号,这个省略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一个发散的空间。就是说我可以更有创意,比如说它给的这个“有的说”一共是4个,除了这4个以外,比如说谈永不满足可不可以,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还是有的,这行不行。或者说谈人类潜力的无限性,我觉得都可以。北京的题学生不陌生,我们平时训练的主要的作文类型,就是材料作文。而且给了这么多现成的角度,学生写起来应该是比较容易。区别在于去年的材料是形象的,而今年的材料是带有哲理性的。
主持人:您对今年出题人的意图包括设置还是比较满意的吗?
于树泉:应该说基本可以吧,比较稳定,要和去年比,并不是有什么样鲜明的创意,对学生来说都能够正常发挥。
主持人:纵观今年高考语文的考试,有没有给您留下印象特别深的呢?
于树泉:您说的是哪个方面?
主持人:就是刚刚您看过的试卷来说。
于树泉:卷子我还没见到,我来到直播室的时候,北京的试卷基本结构还是非常清楚的,全国卷子也是这样的,接过是不会变的。至于具体的题,包括作文题,据往年的经验,从网上下载下来,有时候真正见到卷子的时候,觉得网上下载的题,和考生见到卷子上的题还会有出入,有不准确的地方。所以就网上下载的来讲,可能有一些疏漏。有的时候我们讲起来,就将错就错了,我们只能就看到的东西讲,而真正的卷子我们看不到。
主持人:从命题创新的角度上来说,今年的题目有没有哪些创新?
于树泉:就作文来说只是换了个材料,从北京的角度来说,去年是两句诗,而今年给了一个教师,拿了一个瓶子,给了这么一个材料,这个材料带有哲理性,而去年的就很形象。前面的题我都还不熟,全国作文的题我粗粗下载了一个,一个有的可能不失十分准确,一个是有的不是十分详细具体的。和去年的题比较,我觉得今年整体来说还是比去年好。
主持人:是容易了吗?这个好的概念。
于树泉:不是容易的问题,不是难和易的问题。去年作文题,固然有一些很好的作文题,但是也有一些题从个人感觉来说,有的我认为不是太好。比如说有的题就比较小气,也就是说题意非常窄,限制特别死,学生没有什么发挥的空间。而且题意非常浅,比如说“酸甜苦辣话高考”,有句话常挂在嘴边“我能”等等,这些题我觉得就显得有点缺憾。而今年在这点来说,我觉得今年的作文题和去年比,要大气一些。
比如说上海的题—《他们》,我觉得就很大气,它很开放。上海今年的题比07年的题要好。“他们”非常开放,学生写的时候,首先得确定写的“他们”是谁,得有一个明确的对“他们”有个界定。比如从年龄上说,让写的是中年人、老年人还是青年人,还是孩子,这是“他们”不同的群体。你也可以从地域的角度来谈,你是写城市里的“他们”,还是农村里的“他们”。还可以从身份的角度来说,从职业的角度来说,“他们”可以是领导者,可以是白领,也可以是学生。这个“他们”不一样。
再一个从身份来说,“他们”也不一样,人有不同的阶层,“他们”是残疾人还是健康人,范围非常的宽泛。“他们”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我觉得这样理解都是可以写的。是发达地区的、西方的,还是贫困地区的、非洲的、落后的人们,都可以。
注重考察学生审题立意的能力
主持人:这个重点是不是考察考生对于一个群体特点的归纳能力呢?
于树泉:不是考归纳,这个“他们”实际上考察的是学生审题立意的能力。学生写的“他们”,肯定是他心里非常熟悉,非常有把握,对这个“他们”整体的生活状态、情感态度、社会需求,对这些学生得比较熟,我才能写出来。这就是考察学生审题立意,把握选材的角度,一定要选自己非常有把握的“他们”来写。第一,他得确定这个对象,“他们”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个对象,这个“他们”就没办法写了。第二,“他们”是怎样的,得把他写出来,他们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具有什么样的情感,具有什么样的需求,具有什么样的境界等等。接下来还得分析和思考,针对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处境、他们的需求、他们的酸甜苦辣,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思考出了什么。应该这样一层一层的去写,这个题非常开放,很大气,像以往上海题那样。
主持人:我记得有一年是《我想握住你的手》。
于树泉:这是从小气大气来说,从这一点来说,它比07年的有些题是好的。再有,不妨对比一下07、08年,就能看出08年的特点。07年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有一些缺憾的地方,有的题选的还是有点儿俗了,不知道这么说是不是妥贴。所谓的“俗气”是题目限定,让学生写的内容,是人们反复写过的,写滥熟的内容,当然这个“俗”没有贬义。比如《谈科学家的创新与创造》,这是去年的一个题,这个题也是有些概念化太强,也是太熟的东西了。还有一个是《必须跨过这道槛》,必须跨过这道槛,学生需要跨过的槛并不是很多,所以我想很多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必须跨过高考这道槛,至于别的人生的坎坷,他们的人生阅历那么浅,就写不出有深意的东西。这就显得有些“俗”。
曾经我记得是98年高考出了一道题,叫《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当年就出现了一大批这样的作文,它和必须“跨过这道槛”是差不多的。评卷老师非常感动,一看到学生有的是失去双臂,用脚拿着笔写出的这篇作文。有的失去双亲,大量的凄惨的故事,一开始老师被感动,看来看去,很多故事都是为了切这个题,而编造出来的,并没有什么真情实感。像这样的就有一点“俗”。
今年的题在这一点上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像我刚才说的比较滥熟的题就少了,好多题都给人非常新鲜的感觉。全国有个材料作文的题,它是《海龟和老鹰》。江西别出心裁,以洞庭湖的田鼠为背景,也就是说江西省的考生应该知道这个背景,不知道这个背景的,作文就没法写了,他要求以田鼠的口吻面对人类写一篇作文。这其实很有新意,田鼠对人类说什么,为什么田鼠成灾,是不是人类破坏了生态环境,以至于让田鼠最后成灾。那么田鼠对人类想说什么,以田鼠的口吻,那也就是田鼠和人类的对话,实际上就是这个意思,但是是站在田鼠的立场上去说。那么对人类是什么呢?是告诫?是警告?还是愤怒?还是哀求?以什么口径来说,怎么写我觉得都可以,这是很有新意的。像湖北的题《举手投足之间》,安徽的《带着感动出发》等等,这些题都是很有新意的。07年的题都是有一些俗气,今年更有一些新意,或者是雅气了。
07点的作文有些题,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有的题有点玄,像有的题是这样出的,比如《怀想天空》,据说也能出好作文,他说我们头上灿烂的天空,学生要展开联想,就能想到康德的话,康德说这个世界上最让我感动的有两种事物,一个是头上灿烂的星空,一个是人类崇高的道德法则。
主持人:对考生是不是要求太高了?
于树泉:一下子可能摸不着头脑,去年不光这一个,还有《行走在消逝中》,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哲学的命题。还有更虚的,是《诗意地生活》,生活在这儿是个动词,诗意是个状语,什么叫诗意地生活,学生怎么把生活写出“诗意生活”的意思。据说这个省这一年的作文判卷,老师也非常的为难,拿不准,到底什么叫“诗意的”,按说写不出诗意的生活分应该是很低的老师也掌握不好,结果一篇诗意地生活,让学生和老师都很失意。这一点我觉得就比较实,关注生活和关注生活是比较好的导向,不要出一个作文题,就像鲁迅所说,本来生活在地球上,却生让人们抓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有些作文题出的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一样,所以就有了玄虚之气。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