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析柳永的《雨霖铃》
作者:郭健敏 时间:2008/5/9 17:33:4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457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词使柳永名声远播,也使柳永仕途坎坷。早年,由于他常常出没于秦楼楚馆,为乐工歌妓们撰写歌辞,生活放浪,所以屡试不第。据说当时有人在皇帝面前举荐他,仁宗御批了“且去填词”四个字。因此,柳永很长时间没有中进士,于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流落江湖。在饱经世态炎凉后,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面对生活中的失意和打击,词人把一腔幽怨都化作了感人肺腑的华美词章。《雨霖铃》是其代表作之一。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明皇杂录》及《杨贵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碧鸡漫志》)《词谱》卷三十一:“宋词盖借旧曲名,另倚新声也。调见柳永《乐章集》,属双调。”此词写别情,是柳永的名作之一。
先看词的上片,起首三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寒蝉”点出了时间是秋天,而且是深秋。蝉前着一“寒”字,已使人感觉凉气逼人,而词人紧接着写到蝉的叫声——“凄切”,那种凄凉、悲切的声音阵阵传来,欲发使人感伤。这里,词人既借“寒蝉”点出了时间,又巧妙地借物起兴,烘托了气氛,写法可谓高妙。“长亭”点出了送别的地点。长亭,古时设在交通大路边供人休歇的亭舍,也是送别的地方。庾信《哀江南赋》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在古人的诗文中,长亭是离别的象征,浸含着浓浓的离愁别恨。“对长亭晚”,说明天色已晚,此时正是人们归家团聚的时刻,而词人却要和自己心爱的人离别,更加重了离别时的愁情。不仅如此,又偏偏赶上“骤雨初歇”的天气。常言道“一场秋雨一场寒”,雨后的天气更加的清冷,凄凉。一对有情人就要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时间,这样的环境下分别了。前三句句句写景,而又字字含情。词人抓住“寒蝉”、“长亭”、“骤雨”几个典型意象,寓情于景,叙写离别时的环境,营造了一种冷落、凄凉的氛围。
接下来进一步写离别的情状。“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都门之外,设帐饯行,词人却心烦意乱,无心饮酒,因为“举杯浇愁愁更愁”。“无绪”两字,不仅点出了一对有情人的惜别情态,同时也写出词人江湖流落的痛苦感受。正在难分难舍的时刻,“兰舟催发”,马上要开船了,船家在不断地催促客人上船。一方是一对有情人,恋恋不舍,一方却是船家,急切地想要出发。一方是嫌时间过得太快,因为还有很多知心话没说;一方是嫌时间耽搁得太久,耽误行程,频频催促。一缓一急,两相映衬,生动刻画出了分别时不同人物的心理、神态和动作,突出了一对有情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用字经济,手法高明。
更精彩的是下面的场面描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四只手紧紧相握,噙满热泪的眼睛,互相凝视,有多少想说的话却在分离的一刻说不出来,只有哽咽声。这真是一个绝好的电影特写镜头。作者在这里,用纯粹的白描手法,细节描写,把男女双方深厚的感情,离别的痛苦与无奈,刻画得细致入微,深刻感人。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上片最后两句是对离别后的悬想,“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远赴他乡,前途渺茫。灰暗的色调,透露出作者迷茫、压抑的心情,也写出了彼此的牵挂与留恋。这两句写景壮阔,意蕴深厚。既是对上片内容的总结,也是为下片抒情作铺垫,承上启下。
下片起首便直抒胸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直写离别的痛苦,寓抒情于议论之中。从屈原的“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新相知”,到江淹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再到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又有谁不为离别而伤痛?这里,词人把一己的离别之悲,扩充为历史长河中无数人的伤悲,高度概括,既具有抒情性,又具有哲理性,引人共鸣。“更那堪”三字写出了词人难以排遣的离愁别痛。离别难堪,在深秋季节的清冷雨后离别更难堪,在加上远赴他乡,前途渺茫,这浓重的离愁,词人怎么能承受得了!正如李清照在《声声慢》词中写道:“怎一个愁字了得!”
接下来三句词人进一步设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是最被人称道的名句,好在何处?词人化用温庭筠《菩萨蛮》“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之句,用实笔写拟想之境,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第一,更深地写出了词人的痛苦。这里无一句在写愁写苦,而又字字在写愁写苦。别时,词人“帐饮无绪”。上船后呢?孤身一人,词人只能借酒浇愁,想要一醉解千愁,但醉是暂时的,酒醒以后,会陷入更加凄凉、痛苦的境地。第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境幽美,深远。杨柳、晓风、残月,构成了一幅凄美的画面。岸上是几棵柳丝倒垂的柳树,头上是一弯残月,天已经快破晓了,一阵阵凉风吹来,词人梦回酒醒,只身孤影,漂落异乡,此情此景,词人可谓“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词人摄取了几个最易触动愁绪的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将“酒醒处”渲染得十分凄迷落寞,有力地烘托出词人孤寂怅然的心情。
下片最后两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把愁情进一步推向高潮。前一句似乎是自我安慰,异乡也会有“良辰好景”;词人一想到此,痛苦的心情似乎稍稍减轻,但“虚设”两字马上推翻了前面的想法。为何?因为即使前方有再美再好的景物,也无法和自己心爱的人一起观赏,“良辰好景”也只是“虚设”罢了。更加痛苦的是,越是面对良辰美景,词人越发思念自己的心上人,想和她倾诉一腔衷情,但山高水远,天各一方,心中的感受又去向谁诉说呢?这几句写的低回缠绵,情思往复,进退唯忧,左右逢愁,把词人相思、孤苦、迷茫种种复杂的心情细致入微地刻画出来。
本词艺术特色鲜明。纵观全词,作者用层层铺叙的手法写离情,细腻生动,层次清晰,自然流畅。全词以“离情”为线贯穿全篇,次序井然。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围绕“离情”写。以空间而论,从长亭到船旁,从江上到远方,空间在变,而“离情”不变。刻画“离情”,层次井然,重点突出。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遐想,重在刻画心理。通过不同的侧面,层层揭示,步步深入,使得意境全出,引人入胜。
再者,写景抒情纯用白描,语言明白晓畅,不事雕琢,这与以后苏轼等人大量用典、用事不同。词人或借景传情,或因情设景,情、景和谐统一,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首词上片写送别,所选景物多为实景,是借景抒情;下片虚想别后,景物多为想象之景,是因情设景。无论实景还是虚景,词人都选取了具有暗淡、悲凉色彩的景物来衬托凄凉感伤的心情,前后格调统一,上下片浑然一体,不愧为一篇佳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