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学中创新理念的体现

作者:天津第五十七中学 张美灵|  时间:2004/11/7 9:38:1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093
语文教学个案分析
——《雨霖铃》教学中创新理念的体现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主张让学生参与课堂并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针对以上三点,我对自己《雨霖铃》一课的教学展开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并且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下面我就《雨霖铃》一词的教学谈谈自己这些理念的体现。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情与景的分析,体会词人抒发的情感,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2、通过分析景与事,把握词中意象,品味意境美;
  3、通过扩展阅读,进一步体会柳永词的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
  1、鉴赏词的意境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2、体会柳永词的风格。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
  四、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式教学。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完成。
  六、教学过程:
  1、作者简介:
  2、作品背景:
  3、教师范读《雨霖铃》,让学生进入词的情境。
  4、同学齐读全词,体会诗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感。
  5、请同学找出上片标志离别的意象,并体会作者透过这些意象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6、让同学找出下片表现作者情感的意象,并说明此时作者的情感。
  7、请同学听邓丽君演唱的《雨霖铃》。
  8、让学生讨论:本词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9、课外词迁移:柳永的《八声甘州》。
  10、请同学比较这两首词并自己归纳出柳词的特点(内容和形式)。
  七、板书设计:
      (实)长亭别离:难舍难分
                                   情景交融
      (虚)羁旅长愁:孤独凄凉
    
  以上是我本课的一个大体的教学设计,其中的几个环节运用到了一些创新的理念,具体如下:
高二年级上学期的教学重点就是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在《雨霖铃》这首词的教授过程中,首先由教师范读该词,这一环节尤为重要。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就报以我热烈的掌声,而且在同学们接下来的齐读中,我也能体会出他们的热情和兴趣。所以说教师的示范作用还是很理要的。
  此外,我还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希望学生们在鉴赏之后和邓丽君的演唱作个比较,谈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更准确地把握词人的情感。邓丽君的一首《雨霖铃》播出之后,学生们己经有了初步的感受。记得当时学生们都全神贯注地倾听着,在接下来的自由发言时间里,学生们做到了“有感而发”,而且说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无疑证明了多媒体教具的作用。
  诚然,当时也有同学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从乐曲中能够听出悲切,但没有听出情感的波动。的确,这支根据柳永词改编的《雨霖铃》少了些情感高潮上的处理,这样一来就令人难于听出这凄凉之浓烈,离别之难舍。看来学生的主动性是要靠教师去激发的,而且他们的个性思维也是能够在兴趣中被激活的。
  让学生通过自己讨论比较鉴赏,不仅能更准确地把握柳永作品的风格,而且还能提高学生们的鉴赏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学生的自主性。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自由发言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能动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因而十分强调学生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近年来,随着现代教学论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而且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对学生阅读鉴赏与作文写作的具体要求,因此我也会将这些思想运用到自己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做到张扬学生个性,张显教师风采。
 

文章评论

共有 6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祖梓翀 于02-19 10:35发表评论: 第6楼
  • 起,顶起,太棒了!
  • 祖梓翀 于02-18 23:14发表评论: 第5楼
  • 信起哥,年年得先进。
  • 祖梓翀 于02-18 23:07发表评论: 第4楼
  • 顶起!
  • 孙玉芬 于11-28 19:43发表评论: 第3楼
  • 很好,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教学心得与大家分享.
  • 孙玉芬 于11-28 19:43发表评论: 第2楼
  • 很好,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教学心得与大家分享.
  • 于11-12 13:17发表评论: 第1楼
  • 不错,有好几个点,我们想到一块去了!
    希望能看到你更多的新意见,教学上能讨论讨论是很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