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音字形不容轻视——2008年高考新动向
作者:陕西省渭南市下吉中学 刘建吉 时间:2008/4/15 21:25:4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304
下来,我只就字音字形的考查变化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和想法。
以前高考,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把高考语音字形的考查局限于常用字。可是到头来,学生这两个题失分还是非常厉害,并没有出现什么令人满意的结果,反而使学生更加轻视字音字形的辨识了,最后导致学生读课文令人啼笑皆非的后果,导致学生满纸错别字的结果!这难道就是我们语文教育改革的成绩?!可见,字音字形的掌握是一件大事,是不容忽视的!
2008年高考,虽然没有增加字音字形考查的分数,但至少是一个启示,也是一个警告。网络上还透露,说2008年高考作文阅卷有一个不同的错别字就扣去一分。有不少人认为此规定过于严格。我们把是否过严的争论先放一边。先应看到这个新规的很好的导向作用,即以此促使学生重视母语学习,提高正确使用汉字的能力,打好汉语学习的基础。这是一个很好的杠杆手段,可以校正以前学生轻视字音字形的不良现象。对此,我是双手赞成的。
时下,我们的学生在读文和书写汉字方面存在着极大的问题,不只是知识的问题,还有态度的问题! 甚至 ,我们的一些从事文字工作的人,读写过不了关!更为可笑的识,我们社会的从事非文字工作的人,满口错音,满手错字,还不以为然!中国人却不会读中国字,不会写中国字,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呀!可见,字音字形的掌握,是刻不容缓的!
那么,我们要怎么做呢?我们只能除推广普通话之外,教导我们的学生——这些四化建设的后备军,重视汉字的读写,规范汉字的读写!2008年的高考的新动向,恐怕意义就在此吧。
可是,这样做的效果会不会很明显,我们还不得而知,因为眼下影响学生正确拼读和书写汉字的因素很多。
首先,社会用字环境的因素不容乐观,学生有时会陷入错别字的包围圈。图书报刊、广播电视、影视作品等大众媒介上的文字差错时有发生,无错不成书似乎成了常态。另据统计,某电视台的春节晚会竟出现28处语言文字差错,平均10分钟出现1处;不少电视剧里的文字错误更是提不胜提。电视荧屏成了文字差错的“重灾区”。媒介语言是一种“权威话语”,对学生有着很大影响作用,影响着新一代文化素质的提高。
其次,我们的初等教育侧重于开发学生智力,对学生识字教学中重视不够。我们进行了多年的语文课程改革,推出了这样那样的教学理念,采用了这样那样的教法,我们的教师过分的注重了形式的翻新,过分重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和发挥,却恰恰在基础教育的阵线上留下了隐患——汉字拼写不够教学不够扎实。我们的少年儿童本来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却在掌握了英语单词的同时,“模糊”了汉语单字。
再次,我们的语言研究人才越来越少,而且在基础知识方面一代不如一代。为什么呢?因为大部分人重视了文凭,轻视了字词句的基础知识。所以我们的语文课本也一度贸然的把助词“的”“地”“得”统一为“的”,直到现在有将近一半的学生都不能区分三字的不同用法;而且纠正起来难度很大。我们的字典也变来变去,结果大家都变糊涂了,干脆就有人不在乎了。“无时无刻”的意思,查了五种成语词典,就有三种解释为“时时刻刻”,这不是明显的错误吗?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之昭昭”呢?
另外,网络时代电脑打字的负面作用也有影响;QQ聊天也是“不在乎错别字只在乎大意”,负面影响也是极大的。
总之,触目可见的错别字和错读音是对社会文化环境的污染。从更深层的意义讲,如果汉语言文字变得混乱不堪,怎能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我们的社会需要大量具有良好文化修养的公民,而尊重自己的语言、正确使用自己的语言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可见,字音字形的掌握,是一件大事!
2008年的高考的新动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信号,我应经认识到了字音字形不可轻视的道理,希望每一个教育者,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关心祖国文化的健康发展!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