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新动向及总复习建议

作者:佚名  时间:2006/2/19 6:48:5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427
  
  先看已经得到多方肯定的2005年北京和湖南高考作文题:
  北京卷
  以“说‘安’”为题作文。
  安,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等意思。要求自行选定角度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湖南卷
  21.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15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从一个人的成长来看,先要学会走,然后才能跑。任谁都跑过——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灵上的,但跑的体验是不尽相同的,你或许有难忘的经历.或许有深切的感受,或者有独到的认识。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跑的体验”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注意:而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不得抄袭。
  要特别提请大家注意两点:①湖南的高考作文是15分+60分=75分,占高考语文总分的一半。②北京的作文指定写议论文,湖南的作文指定写记叙文或议论文。
  这一高考作文新动向明确地告诉我们两点:一是今后高三语文总复习不能不用力气关注占有半壁江山的作文了;二是很久未在高考作文中露面的文体要求出现了,不少知名的学者专家肯定说,在“文体不限”一统天下积重难返的情况下,北京、湖南高考作文题明确要求写议论文、记叙文,这是一种智慧,一种勇气,一种转折性的贡献。特别是“首都卷”已明确发出“马首是瞻”的信息。湖南和北京是英雄所见略同了。这就要求今后高三作文总复习应与时俱进再也不能不关注记叙文、议论文这几种基本文体的写作训练了,特别是很多学生都不太擅长的议论文,湖南除了大作文要写议论文以外,300字的赏析短文就是一篇短小的议论文。
  2005年6月25日《湖南广播电视报》14版发表一篇惊雷文章,特大号字标题是《花哨表面掩盖功力浅薄》,湖南省写作协会会长、湖南省历届高考作文评卷组负责人、湖南师大文学院教授陈果安纵论今年高考作文,他说:“今年在湖南39万考生里我所见到的作文中,没有看到一篇立意高超,深刻并且象样的议论文。”他分析原因是,近几年高考作文均为话题作文而且文体不限,因此,许多学校疏忽了对学生基本文体的训练,引起了学生的误解,因而“高考中追求形式奇特、内容荒诞、语言古怪的作文大有上升之势。”这种文章没有内容,不像样,“只能称之为花架子”。(鲁迅先生也曾语重心长告诫人们写作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有鉴于此,陈教授郑重建议今后要扎扎实实“加强议论文、记叙文等文体的基础训练”。要指导学生多阅读借以丰富知识,多背中外名著借以加强内功。
  千万不要以为高三总复习时间只短短的四五个月,陈果安教授说的这些很难做 到,作文水平不会有长进了。其实写高考作文和进行文学创作是不一样的,在高考作文中拿高分的不一定是“文学青年”,只要你在高考前牢记议论文、记叙文等几种基本文体各自的三五种最有效的写作技法.每个星期坚持用一定的时间去图书室阅读搜集(记录)一些新颖的素材(高考写作时可以用做记叙文的素材,也可以用做议论文的论据),每天坚持用一定时间背诵文学名著,临考时就能写出符合高考要求的作文,就可以拿到较高的分数,这个能力在短期内是完全可以培养的。
  从2000年开始,高考作文评分要按基础等级50分发展等级10分计分,同年高考作文出现话题作文并且文体不限,从这一年起,高考作文复习大家都把记叙文、议论文等几种文体的文章混在一起.按怎么写就符合基础等级要求怎么写就符合发展等级要求这样的思路组织安排作文复习。这就把考试评分和复习这两件性质本不相同的事混为一谈了,把本来很简单很好办的事搞混乱搞复杂搞得棘手难办了。学生不是按规矩踏踏实实反复练写记叙文、议论文,而是花时间花精力记很多华丽词藻,花时间花精力孤立地练“文采”练“创新”,几年下来,后果是“今年在湖南39万考生里我所见到的作文中,没有看到一篇立意高超,深刻并且像样的议论文”(陈果安语)。
  文章大师梁启超在指导中学生作文时曾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认为文章优劣高下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巧拙”即灵感,二是“规矩”即技法。他说:“孟子说‘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文章做得好不好,属于巧拙问题;巧拙关乎天才,不是可以教得来的。如何才能做成一篇文章,这是规矩范围内事;规矩是可以教可以学的。我不敢说,懂了规矩之后便会巧;然而敢说懂了规矩之后,便有巧的可能性。又敢说不懂规矩的人,绝对不会巧;无规矩的,绝对不算巧。结构成一篇妥当文章,有最低限度的要求,是‘该说的话——或要说的话不多不少地照原样说出。令读者完全了解我的意思’。这个要求,看似寻常,其实实行做到,极不容易。”
  我们现在所提的基础等级的五条要求就是梁启超说的“规矩”。发展等级的四条要求就是他说的“巧拙”。近几年高考作文复习花时间花精力指导学生如何写才能达到发展等级,即怎样写就能深刻、生动、有文采、有创新。两千多年前孟子就知道“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九十多年前梁启超就强调“拙巧关乎天才,不是可以教得来的”,只能教学生如何“结构成一篇妥当文章”,而我们现在的作文复习却在教学生练写“文采”练写“创新”,学生误以为堆砌华丽词语就是有文采就是创新。花一两节课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基础等级什么是发展等级就足够了,花较多的甚至是大量的时间去练文采练创新,那就有些不妥了。最有效的办法是,把本书所讲每种文体你最喜欢的几种写作方法懂透,然后像小学生初学写字描红那样,照葫芦画瓢,反复套着练写,达到烂熟于心,临考时自然就能生巧创新了,孔子不是在两千多年前就说“温故而知新”.俗话不是早就说“熟能生巧”吗?
  有些考生的文笔其实不错,但记叙文写得不生动,议论文论证展不开,说理不充分,这是因为他们不具备文章的基本框架结构知识,写出的文章“不像样”。要让阅卷老师在短短几分钟内明确你的文章的主题思想,你的文章就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清晰的思路是通过明朗的框架结构表现出来的。所以,临考前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的文章框架知识是很重要的。临考时套用已备用的框架,既能保证考生文章章法对路——像样,又能节省考试时间,增加拿高分的几率。
  朱自清这样的大作家初学时也写不好文章,他在清华大学当教授时,还曾回忆说:“记得在中学的时候,偶然买到一部《姜园课蒙草》,一部彪蒙书室的《论说入门》,非常高兴,因为这两部书都指示写作的方法,……有了指点方法的书,仿佛夜行有了电棒。”可见,真正实用的介绍前人成功经验的写作指导书,对初学写作的学生是多么重要;同理,一本别开生面的真正实用的指导高三学生作文总复习的书对高三学生写好高考作文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世界著名的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博士说过一段著名的话:“你要反复学习人们过去研究过的各种思想概念。如果你还未熟悉前人的成就,要跳到最前沿水平、作出真正的贡献是绝不可能的。”写高考作文也是如此,如果不熟悉前人成功的写记叙文、议论文的写作技法,要想在高考作文中写出有新意能拿高分的记叙文、议论文也是绝不可能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