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中的“三桩誓愿”与“天人感应”
作者:佚名 时间:2007/5/30 13:10:1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228
其实关汉卿在作品中为窦娥设下的这“三桩誓愿”并非凭空杜撰,从法律文化的角度来看,这正好反映厂我国古代社会人们的“天人感应”思想。是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的。笔者试就“三桩誓愿”与“天人感应”的关系作一阐述。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思想史、制度史乃至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这种关系反映的就是“天人合—-”与“天人感应”思想。它早在初民社会已经发轫,在远古时代神话思维中.我们已经可以体悟到这一种神秘观念的存在。中国古代哲学里的“天”,一方面是指自然之天,一种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它还是指宇宙的本体,即所谓的“道”。这个“天”,是有意志、有感情,而又无法彻底认识、把握的神秘活物。这个“人”,是指人类自身。所谓“天人合一”或“天人感应”,就是“.人如何与天共处,即如何知天之意,得天之命,如何循天之意,邀天之福”。所以天人关系不仅有“形上”之意义,而且有“形下”之价值,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大本大源。政治的合法性、法制的合理性均据此。但是,这一理论也给后世留下了一柄双刃剑:它既给独夫民贼们强奸民意开了方便之门,也为后世某些为民请命者提供了一种理论支持,使他们得以用天命、天意的正大名义来立论行事。西周时的武王伐纣所举的旗帜便是“惟恭行天之罚”,周王的权力被说成是“受命于天”“以德配天”,《水浒传》中的宋江也是“替天行道”。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天”的功能性作用有二:一是庆赏示瑞;一是谴告降灾。在天人之间,既有相通相合的一面.亦即“天道与人道只是一个道”;也有相分相离的一面,就是“天”具有超越性,对“人”有主宰性。因而中国古人对于“天”的态度是既敬又畏,既信又疑,其中存在某种紧张的关系。
就中国古代法律文化而言,“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也有广泛、深刻的影响,朱勇先生曾指出:“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制定遵循‘则天立法’原则,以‘天’为制定法律的最终根据;在法律的实施方面,实行‘刑狱时令’ ‘灾异赦宥’制度;对于人命案件的处理,适用‘以命抵命’原则,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法律的自然主义特征。”
在《窦娥冤》中,这种颇为独特的天人关系,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其一,冤狱谴告。依据“天入合一”或“天人感应”的思想观念,“天道”是自然和谐的,人类社会也应与之保持和谐。这样,一旦出现冤狱,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平衡就遭破坏。此时“自然”就会出现“灾变”以示“谴告”,这是一种惩戒的体现。所以,窦娥相信“冤枉事天地知”。窦娥在临行刑前发下“三桩誓愿”的理据是:“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因为在窦娥看来,作为臣民父母的官吏,必须上格天心,下恰民意;现在,却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从而破坏了天人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因此,上天必有所表示,必降灾祸。只有乎反冤狱,方可平息天谴天灾,重新恢复天道和谐与人道和谐.以及天人和谐。
只要我们稍加留意,便可发现, 中国古代的某些司法制度的设计,就是基于这一思想背景,例如汉代的“录囚”、明清的“会审”等等。这一点,我们在《窦娥冤》中也可获得证明。窦娥之父窦天章到两淮“牢囚刷卷”、平反冤狱便是如此。窦娥 的冤狱平反以后,他说:“莫道我念 亡女与他灭罪消愆,也只可怜楚州郡大旱三年。昔于公曾表白东海孝妇,果然是感召得灵雨如泉,岂可便 推诿灭灾代有,意不想人之意感应 通天。今日个将文卷重行改正,方显得王家法不使民冤。”(第四折)而《窦娥冤》的剧名修饰以“感天动地”,寓意就在于此。
其二,天道公正。中国古人相信,“天”具有赏善罚恶的品格,因而也是公正无私的。另外,天人虽然合一,但是,“天”又是超越于“人” 的,它能够主宰“人”。故而一旦人间出现不公,出现冤狱,则可祈求上天以消除不公,平反冤狱。据此,“天道”在某种程序上可以说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独特的“自然法”观念,从而使“人定法”受到某种监督。换言之,“人定法”应该与“自然法”保持一致。所谓“天人合一”思想,就法律角度而言,可以如此理解。
这一点,我们在《窦娥冤》里同样能够读到。窦娥说道:“不告官司只告天,心中怨气口难言。”(第四折)向“天”诉怨,实质上也就表明,这个“天”是公正不欺的。当然,由于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对“天”怀着一种既信且疑的态度,所以,一旦冤屈不获平反,对“天”便生疑问。窦娥唱道:“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第三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人对于信仰问题的一种世俗主义或机会主义的态度。
有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既从文学角度又从法律文化史的角度对窦娥的“三桩誓愿”进行分析论述,从而使学生更为全面立体地理解作品中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征及作者创设“三桩誓愿”情节的思想根源。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窦娥蒙冤,刑场上发下了三大誓愿,血染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分析一下这三大誓愿,血染白练,只不过糟蹋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