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11/12 19:56:0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8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880字。

  高三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言志”是一句古话,但古代所谓“言志”和现在所谓“抒情”并不一样,那时的“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的。春秋时通行赋诗,在外交的宴会里,各国使臣往往得点一首诗或几首诗叫乐工唱。这很像现在的请客点戏,不同的是所点诗句必加上政治意味。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都可以从诗篇里断章取义。断章取义是不管上下文的意义,只将诗中一两句抽出来,就当时的环境作政治的暗示。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郑伯宴晋使赵孟于垂陇,赵孟请大家赋诗,他想看看大家的“志”。子太叔赋的是《野有蔓草》。原诗云:“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子太叔只取末两句,借以表示郑国欢迎赵孟的意思,原诗是男女私情之作,他却不管。在那次宴会里,赵孟就和子太叔说了“诗以言志”这句话。
  到了孔子时代,赋诗的事已经不再流行了,孔子却继承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寓示君子之美在于后天的积学修养和道德磨砺。孔子却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工夫,强调只要能够坚持不懈地学习,就能取得一定的成就。他如此解诗,所以说“思无邪”三字就概括了“《诗》三百”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那个“志”便指教化而言。
  但春秋时列国的赋诗只是用诗,并非解诗。那时诗的主要作用还在乐歌,因乐歌而加以借用。至于诗篇本来的意义,那时原很明白,用不着讨论。到了孔子时代,诗已经不常用以歌唱了,诗篇本来的意义,经过了多年的借用也渐渐含糊了。他就按着借用的办法,根据他教授学生的需要,对那些诗篇做断章取义的解释。后来解释《诗经》的儒生都跟着他的脚步走。最有权威的毛氏《诗传》和郑玄《诗笺》差不多全都是断章取义,甚至断句取义,即在一两句里抽出一两个字来发挥,比起断章取义,真是变本加厉了。
  (摘编自朱自清《经典常谈•诗经第四》)
  材料二:
  “辨章考镜”语出清代章学诚所说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辨章是从横断面说的,即辨别各种学说之间的不同。考镜是从纵剖面说的,是研究各种学说发展的历史。朱自清的“诗言志”阐释,正以辨章考镜的方式展开。
  通过辨章,他提出“诗言志”包括献诗陈志、赋诗言志、教诗明志、作诗言志四种形态。这四种形态亦即“诗言志”的四种含义,其区别在于言志的不同。如献诗中的言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指出,所谓的“诗言志”并不是指某人写诗抒情,而是借用《诗经》原句表达个人想法,必须具有政治意味。
  B. 材料一认为“诗言志”是对原作的断章取义,孔子及其之后的儒生都使用这种方法解诗,加重了《诗经》原意的模糊。
  C. 献诗言志是自下而上,赋诗言志大多是诸侯之间的应酬,虽然二者使用的对象不同,但表达目的主要是讽与颂。
  D. 材料二表明,朱自清的文论研究立足于先秦,又不局限于先秦,展现出他对中国文学史的宏观把握和学贯中西的品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举《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对《诗经》的断章取义在春秋时期是一种普遍现象。
  B. “思无邪”出自《鲁颂》,原意是歌颂鲁国国君专心发展军事,孔子用以概括《诗经》特点,也属于断章取义。
  C. 材料二主要论证朱自清在《诗经》研究方面的成就,即把“诗言志”分为四种形态,而且厘清了其内在史脉。
  D. 两则材料都注重对“诗言志”概念的阐释,但材料二的阐释更加透彻深入,是对朱自清文论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3. 下列选项与材料一有关“诗言志”的观点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
  A.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尧典》)
  B.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
  C.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
  D.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4. 请以对“诗言志”的研究为例,谈谈朱自清是如何“活化”传统文论路径的?
  5. 《诗经》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原是爱情诗,赞美一个女子的天生丽姿,孔子却解释为“绘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再着色画花),后来其学生子夏又解释为“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并得到孔子的认可;曹操也经常引用《诗经》原句,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同为“诗言志”,二者在形态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诗言志”概念的探讨,揭示了其在历史和文化中的多重含义。材料一从历史角度分析了“诗言志”在春秋时期的政治和教化功能,强调了断章取义的解诗方法对《诗经》原意的影响。材料二则通过朱自清的研究,展示了“诗言志”在文学史中的演变,结合中西方学术方法,提出了四种形态,展现了朱自清对传统文论的创新性解读。整体上,文章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现代学术方法的融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必须具有政治意味”有误,材料一原文中说“那时的‘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的”,可见,“诗言志”的目的一是与政治有关,二是与教化有关,与政治有关的主要是诸侯之间的赋诗言志,而孔子用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主要是与教化有关。
  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万物歌唱(节选)
  鲍尔吉•原野
  麻雀给拴马桩写信
  亲爱的拴马桩:
  我是麻雀,每天在院子里,在房上,在天空打打闹闹的活泼的小鸟。人们管我们叫麻雀,我们身上哪儿都不麻,我们的叫声不悦耳,羽毛不鲜艳,但是我们活泼机灵。我们是鸟类的青草,最普通,最卑微,大地上到处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
  亲爱的拴马桩,你高高地立在牧民呼日查的家门口,你身上拴着牧民最喜爱的马,你和马朝夕相处。或许有一天你也会变成一匹马,跑进草原深处。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