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11月教学质量检测(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0120字。
2024学年第一学期杭州市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说是一种常见的民俗学类型,其内容非常广泛,属于散文叙事体,像神话一样。无论是讲述者还是听众都认为传说是曾经发生过的事实,尽管传说的构架通常是基于传统的母题或观念,因而具有程式化的倾向。但是,传说产生的年代比神话要晚的多,传说的世俗的成分要多一些,神圣的成分要少一些,传说中的主要人物是人类。传说的内容从性质上有一部分是具有神圣性的,如关于某一个民族的迁移、战争、胜利以及民族或部族英雄、首领和帝王将相的英雄业绩的传说;有一部分传说是纯粹世俗的,如当代城市传说关注的是城市生活中的凶杀、暴力、恐怖活动和其他与之相关的危险社会现象。
传说有时候又被称为“民间历史”,这主要是由于在人们的印象中,传说一直被认为是曾经发生过的事实,以往的研究又多侧重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传说。由于传说产生的年代比较接近人们的生活年代,传说中的人物又多为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发生的地点也是人们所熟悉的,因此,人们对传说的真实性的接受程度远远大于人们对神话的真实性的接受程度。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理解。传说中虽然具有某些历史的因素,人们也倾向于认为传说是真实的,但是,传说并不是历史,因为无论是从结构方式还是从情节发展上,传说都具有一种程式化的倾向。
与神话和故事相比,传说的地方色彩很浓,也就是说,传说是一种极易被地方化的民俗事项。神话和故事重在强调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忽视事件发生的地点,而且最大限度地使事件发生的场所与现实生活之间“陌生化”“距离化”,从而突出了事件的非现实性。而传说非常强调事件发生地点的“真实性”,尽量使事件发生的场所与人们的生活环境相一致,而且环境越一致,传说的可信度也就越强,也就越能吸引人,使人产生共鸣,从而促进传说的传播。
传说是一种可塑性很强的民俗事项。尽管传说也有一定的结构方式和叙述模式,但与民间故事永恒不变的情节发展结构模式①相比,传说的叙述模式可以随时改变,以适应内容的变化和人们的不同的要求。
神话和故事在叙述风格上基本一致,而传说却由于类型的不同而呈现出风格的多变性。例如:宗教传说的目的在于传播、确立和巩固某种信仰,因而叙述风格神奇,引人遐想;而当代城市传说则重在警告和提醒,因而风格诡异,恐怖气氛浓郁。
另外,在谈到民间故事与传说的差异时,迈克斯•路蒂认为:民间故事主要描写的是英雄人物的追求和他们的传奇经历,而传说主要描写的是普通人的经历和遭遇;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能动的,主动去追求,去发现,而传说中的主人公只是非常被动地接受和经历突然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故事中的事件都有前因后果,如主人公因善良和勇敢而得到神仙的帮助,而传说中的事件常常是瞬间就发生了,很少交代起因,听者也不关心起因是什么;故事中的主人公都肩负重任,在某种神灵的指引下去面对一切,而传说中的人物都是凭自己的直觉本能地对事件做出反应。
(节选自王娟编著《民俗学概论》,有删改)
材料二:
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有作解释的要求,大而日月星辰,小而一木一石,都希望懂得它的来历,这是好奇心的驱使,这是历史兴味的发展。但一般人在解释事物时和科学家不同,科学家要从旁静观,徐徐体察它的真实,一般人则只要在想象中觉得那种最美妙,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传说往往是基于传统母题或观念架构起来的,但其讲述者和听众往往都认为它像神话一样,是真实发生过的。
B. 传说按内容可划分为两种:反映英雄业绩的传说,反映城市生活中凶杀、暴力等活动及相关危险社会现象的传说。
C. 面对需要解释的事物,科学家通过静观体察其真实,一般人则通过想象进行最美妙、最能满足情感的解释。
D. 学者往往认为古籍、地方志所记载的传说和民间传说区别很大;但除了是否被写出来,它们之间没有差别。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说产生的年代较接近人们生活的年代,并包含历史因素,故易被视作真实。
B. 传说发生的场所与人们的生活环境越相似,就越能体现出浓厚的地方色彩。
C. 宗教传说和当代城市传说的叙述风格不同,这与它们的叙述目的不同有关。
D. 文学家对美丽的故事进行加工,历史学家却拆穿想象,消减了传说的价值。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吴越王钱镠为制服水患频发的钱塘江,命令数百弓弩手张弓射潮,使潮水害怕而后退,故后来潮水到了杭州城边就变小了。
B. 天帝看到人间有一青年从小父母双亡、孤苦伶仃,很同情他,又见他克勤克俭、安分守己,就派神女田螺姑娘下凡帮助他。
C. 民间有大量关于包拯清正廉明、铁面无私的断案传说,据研究,这些故事不少是发生在他人身上的,部分是人们创作的。
D. 民间传说李闯王本该坐江山十八年,但因为他入京后连续十八天吃了过年才能吃的饺子,所以只做了十八天皇帝。
4. 两则材料都认为“传说并不是历史”,它们的依据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 下面的内容被人们归类为“传说”,为什么?根据材料一中的相关知识进行解释。
关于飞来峰的来历,有这么一个故事。相传有一天,杭州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算知有一座山峰将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村里人因平时见惯济公疯疯颠颠的状态,以为他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理会他。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则材料探讨了传说的性质、特点及其与历史的关系。材料一从民俗学角度分析传说的特征,指出其程式化、地方色彩浓厚、可塑性强等特点,并与神话、故事进行对比。材料二则从历史和文学的视角,探讨了传说的形成原因及其与科学解释的区别,强调传说是大众想象和情感的产物。整体来看,文章通过多角度分析,揭示了传说作为民俗文化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 .“但其讲述者和听众往往都认为它像神话一样,是真实发生过的”错误,原文是说传说“ 属于散文叙事体,像神话一样”,“无论是讲述者还是听众都认为传说是曾经发生过的事实,尽管传说的构架通常是基于传统的母题或观念,因而具有程式化的倾向。但是,传说产生的年代比神话要晚的多,传说的世俗的成分要多一些,神圣的成分要少一些”,说明传说和神话有区别,讲述者和听众认为传说本身是曾经发生过的事实,并非像神话一样,该项混淆概念。
B.“传说按内容可划分为两种” 错误,原文提到传说内容从性质上有一部分是具有神圣性的,如关于民族迁移等英雄业绩的传说;有一部分是纯粹世俗的,如当代城市传说等,但这只是从性质上划分的部分类型,并非全部,不能简单说按内容就划分为这两种。
D.“除了是否被写出来,它们之间没有差别” 错误,原文说 “从前的学者不明白这个情形,以为民间的传说是村语俚言,而学者所传的古籍中记着的古事则是典论雅记,至于各地志书里记的古迹也是真实的。从我们看来,这是强生分别,它们的不同除了已写出来和未写出来的一点以外再没有什么”,这里是说学者的错误认识,实际上它们的不同不止这一点。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假装是一棵桃树(节选)
蔡测海
①那个时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村里住进几个陌生人,有一个戴眼镜的大学生,说是学医的,会看病。他脖子上挂着听筒,村里人挤过来让他看病。那听筒,会听见身体里的虫子说话。听到虫子说话,病根子就找到了。
②我们古树村有很多虫子。虫子也是要过日子的,它们兴旺,日子就坏不到哪里去。它们也是生机。它们不会被赶走,也不会绝灭。戴眼镜的大学生,与我们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