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11/12 9:27:4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6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1700字。

  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2024.11
  说明:本试卷满分150分。试题答案请用2B铅笔和0.5mm签字笔填涂到答题卡 规定位置上,书写在试题上的答案无效。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南宋学者郑友贤在其《十家注孙子遗说并序》中指出:“武之为法也,包四种,笼 百家,以奇正相生为变。”《孙子兵法》全书从战略运筹、战争预测(《计篇》)起步, 经战争准备(《作战篇》)、运用选择方略(《谋攻篇》)、发展实力(《形篇》)、创造有利 作战态势(《势篇》)、灵活用兵、争夺先机、因敌变化而取胜(《虚实篇》《军争篇》《九 变篇》),到解决具体的“处军相敌”(《行军篇》)、利用战术地形(《地形篇》)、掌握兵 要地理(《九地篇》)、实施特殊战法(《火攻篇》)、搜集情报、以资决策(《用间篇》) 等具体的战术问题,始于“知彼知己”,又终于“知彼知己”,恰好规划了一个完整的 程序,其篇次结构序列设计,侧重于按用兵制胜的要领与方法加以逻辑展开。曾有人 这么认为,“十三篇结构缜密,次序井然,固有不能增减一字,不能颠倒一篇者”,是 一个完整有机的思想体系。
  阅读《孙子兵法》,须坚持回归经典文本的整体性原则。如许多人推崇《孙子兵法》 讲谋略,甚至认为《孙子兵法》与将“瞒天过海”“趁火打劫”“顺手牵羊”之类阴  谋诡计奉为圭果的《三十六计》是同类,这显然是一种偏颇的识见。《孙子兵法》当然  讲谋略,提倡“上兵伐谋”,但《孙子兵法》更注重实力建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要战胜对手,前提是做强、做大自己。其后裔孙膑的“田忌赛马”故事,其实最能说  明这层关系,以上驷对中驷、中驷对下驷、下驷对上驷,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赢  了比赛。这说明,谋略有用,当双方实力相近状况下,谋略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但如果三驷皆为下驷,那么,不管怎样运筹,比赛的结果很可能就是零比三。
  《孙子兵法》的鲜活灵魂,在于把握“经”与“权”,“常”与“变”的辩证统一, 在于强调“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没有传承就无所谓  发展,没有积淀就谈不上创新,孙子十分尊重前人在“古司马兵法”中所阐述的相关  军事原则,正所谓“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同时,孙子也十分注重创新和发展,如郑  友贤所言,“《司马法》以仁为本,孙武以诈立;《司马法》以义治之,孙武以利动”。 孙子对前人的兵学原则,不是亦步亦趋,而是结合新的状况,灵活机变,出奇制胜。孙子也希望后人学习自己的兵法,但他的宗旨是期盼人们在学了他的兵法之后忘掉兵 法 。
  今天的读者之所以仍喜爱阅读《孙子兵法》,最为重要的是,它已超越了单纯的军 事领域,具有了哲学意义上的普遍价值。概括地讲,《孙子兵法》的价值集中体现在它 的辩证思维上,和《老子》一样,善于在合理中发现不合理,在正常中发现不正常。 一方面,孙子善于从全局的高度,去认识决定胜负的要素,把握克敌制胜的奥妙。如 “五事七计”“令文齐武”“奇正相生”“仁诡相济”等等,无一不是以系统综合的视野 切入,由全局呼应的途径造就。处处体现出纲举目张、举重若轻的大局意识和见微知 著的预见能力。另一方面,孙子更注重抓矛盾的重点。所谓“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好钢用在刀刃上。
  阅读《孙子兵法》,要注意谨防陷入阅读误区。一是歪曲原意。例如一些人将孙子 “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理解为“和平主义”,就属于望文生义,背离了孙子说这段话 的本意。二是取其一点,不及其余。这主要表现为对孙子兵学理论体系作断章取义的 总结,忽视了孙子理论主旨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对《孙子兵法》 只有一个印象,即诡道,“兵以诈立”,兵不厌诈。事实上,在军事战斗中,孙子不仅  仅讲诡道,也讲仁义。更何况孙子并不单纯就军事讲军事,而是将军事与政治、经济、 文化等多个因素加以综合考虑。三是生搬硬套,乱贴标签。比如有人动辄将《孙子兵 法》的兵学原理,去和经营管理等经济活动加以联系。说到底,兵法,其属性是“兵”, 是战场上的斗争艺术,兵可诈立,但商却不宜“诈立”。
  国学经典的阅读和运用,乃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没有一部经典和一家 学说可以包揽一切,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共生互补、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阅读《孙子 兵法》的同时,我们不妨同时阅读《论语》和《老子》,前者能帮助人们培养健康的道 德情操,后者能促成人们提升旷达的人生境界。而儒家的立场、道家的境界和兵家的 能力这三者之间若是能做到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必将有助于一个人走向成熟,有所 建树。
  (节选自黄朴民《今天,我们如何“正读”<孙子兵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孙子兵法》结构缜密,用兵制胜的要领与方法按照逻辑展开设计,阅读时要坚 持整体性原则。
  B.“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孙子兵法》注重承传前人的兵学原则,较《司马法》 更为机变灵活。
  C.《 孙子兵法》的辩证统一,体现在“经”与“权”、“常”与“变”,也体现在 全局观与矛盾观上。
  D. 文章论述《孙子兵法》的“正读”法则与阅读误区,采用举例、对比论证等手法, 视野开阔,说服力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第二段举引田忌赛马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只有战斗双方实力相近的状况下, 谋略才能起作用。
  B.《 孙子兵法》具有超越军事领域的哲学价值,能综合考虑经济、文化等多个因素,因此广受读者喜爱。
  C. 战场上兵不厌诈,商场不宜“诈立”,主要因为二者在矛盾主体与矛盾属性的侧重上是有差别的。
  D. 一个人若想通过国学经典的阅读走向成熟,有所建树,必须将儒家道家兵家综合理解、融会贯通。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章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与兵法《军争篇》“朝气锐, 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治气说有相通之处。
  B.《 屈原列传》中“怀王怒,大兴师伐秦……楚大困”,违背了兵法《火攻篇》中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的慎战思想。
  C.《苏武传》中,卫律招降苏武,“剑斩虞常已……复举剑拟之”,其威逼利诱的 方式,体现了兵法《谋攻篇》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
  D.《 鸿门宴》中“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体现了兵 法《九变篇》“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审时度势的变通性。
  4.如何理解文章第三段“在学了他的兵法之后忘掉兵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4分)
  5.阅读“失街亭”的故事,结合材料分析马谡失败的原因。(6分)
  建兴六年,诸葛亮兵出祁山,任命马谡为先锋。马谡率兵二万五千人出守街亭, 以兵法“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及“置之死地而后生”为由,拒绝将令,舍城上山。 魏将张邰、司马懿率十余万大军围逼街亭,张邰“善处营陈、识变量”,围马谡而不 攻,断其水源,谡不战自乱。街亭失守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挺拔之姿
  朱以撒
  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 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  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  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 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亮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