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邮市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10月学情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11/11 21:52:0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6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9930字。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10月学情调研测试
  语 文 试 题
  2024.1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一直强调图像对文学的冲击和遮蔽,却忽略文学自身的特性。今天,我们要有勇气去挖掘并强调文学功能的异质性,即它在图像时代不同于以往时代、也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有功能。
  首先,与20世纪文学注重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不同,当下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致、切实,个体经验的书写代替道德情操的弘扬成为作品的主题。比如,属于网络类型小说之一的职场小说,凭着实用好看、贴近草根、展示成功而成为大众的新宠。
  其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媒介是文学最具区别性的特质和优势,语言使人们在图像的多义中找到核心。图像凭着多维立体的成像方式将所有信息一股脑儿地抛向观众,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人们面对图像时需要认知、筛选和领悟。越是多元就越要强调核心,而这一过程是借助语言完成的。图像时代信息的发达,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迅捷、更直观地了解世界、感受世界;然而,我们也因此被表象轰炸得眩晕,而无法接近世界的本质。图像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将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一层层地揭示出来。而语言具备将并不现成、也不确定的东西加以分离、辨别、归置的能力,从而到达事物本质的深度。罗中立的《父亲》如果去掉标题,画面中的老者不过是中国几亿农民肖像的典型。只因标题的点睛,“父亲”脸上的皱纹才更显沧桑,其画作才更具撼人心魄的力度。它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解读的意义载体,而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语言或文学的这种钩沉本质的认知作用对图像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功能。
  (摘编自刘巍《图像时代的文学功能》)
  材料二:
  传统的图文书总是以文字为主,图像为辅。插图只是一些点缀性的,用于说明关键段落或文字。而当今流行的图文书中,图像似乎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字反倒沦为配角。图文书的真正的“卖点”不再是原有的书面文字,而在于那些新奇、精美、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这正是“读图时代”的新法则。进一步思考这一现象,或许可以推断,当代人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某种转变,已从专注于文字理解转向热衷于图像直观。
  从美学角度来说,文字和图像本来各具特色,图像以其直观性和具体性见长,而文字以其抽象性和联想性著称。文字读物可以唤起读者更加丰富的联想和多义性的体验,在解析现象的深刻内涵和思想的深度方面,有着独特的表意功能。图像化将文字的深义感性化和直观化,这无疑给阅读增添了新的意趣和快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图像包含很多信息,并以成像的方式将信息都一股脑儿地抛向观众,因此人们对图像就需要认知、筛选和领悟。
  B. 罗立中的画作《父亲》,标题画龙点睛,具有撼人心魄的力度,使人们感受到了这幅画作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C. 流行的图文书中,图像似乎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一现象的出现可以表明当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转变。
  D. 图像对文字的阐释以及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影响了人们对文字的理解,甚至可以使经典的著作庸俗化。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主要侧重论述图像时代文学的特性和异质性;材料二主要侧重论述读图时代图像与文字之间的关系及变化。
  B. 材料一强调在图文时代不能忽视文学自身特性与功能,这对正确认识文学与图像的关系和如何发挥文学价值有启示作用。
  C. 材料二直接引用了林白的观点,林白认为图像和文字既可以互相补充,但又存在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的可能性。
  D. 材料二中蔡志忠的漫画将诸子经典图解为一种漫画形式,这既可能会产生“通俗化”的积极影响,又可能产生“曲解”的消极影响。
  3. 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二中作者观点态度的论据是(    )
  A. 2024年,《一个人的战争》一书刊行了“新视像读本”,该读本共238页,却配有图画212幅,几乎每一页都作了图画设计。
  B. 儿童读物通过丰富的彩色插图和简单的文字搭配,让孩子更易接受和理解,但也削弱了他们对文字理解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C. 2024年河南中秋晚会舞蹈节目《胡俑狂欢夜》,运用了AR技术,让现实和虚拟交织,展现了中外文化的深度交融和互动。
  D. 法国著名文学评论家罗兰•巴特曾经说过:“过去是从文本到图像的涵义递减,今天存在的却是从文本到图像的涵义递增。”
  4. 材料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假设论证,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 经典文学作品影视化也是文字图片化的表现。近几年,小说名著《红楼梦》多次被影视化,搬上荧幕,但有人认为,影视剧无法取代小说原著。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其原因。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比图像与文字在现代社会中的位置和功能,探讨了“图像时代”带来的文化变迁。材料一指出文学在图像时代的独特功能,尤其在语言上的优势,能深入揭示事物本质,抵御图像的多义性和感性冲击。材料二批判性地分析了“读图时代”图像主导地位对文字的影响,强调图像可能冲击文字的深度和内涵,影响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整篇文章探讨了图像与文字之间的张力,以及如何在视觉文化中维护文学的深度表达。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因此”强加因果。原文“图像凭着多维立体的成像方式将所有信息一股脑儿地抛向观众,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人们面对图像时需要认知、筛选和领悟”,是“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人们面对图像时需要认知、筛选和领悟。
  C.“当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转变”表述绝对,原文是“或许可以推断,当代人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某种转变”,注意“或许可以推断”。
  D.“影响了人们对文字的理解”以偏概全,原文是“有可能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
  故选B。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锦书谁寄来
  向迅
  ①父亲曾给我写过许多信。
  ②那些信寄自乌鲁木齐,贵州某县,或者别的什么地方。我据此知道父亲正在哪里谋生。每每有他的信被邮差送来,我都会怀着隐秘的喜悦,躲到无人打扰的角落,逐字逐句地读。
  ③父亲在字里行间流露出陌生的一面。这个父亲,就像是换了一副嗓子,换了一副面孔,和颜悦色地说了许多平日里听不到的话,甚至还有点啰唆——在他嘘寒问暖的时候。而且每封信的开头,他总是模仿古人的笔调:吾儿向迅,近来可好?读着这样的句子,总觉得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