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25届高三年级11月阶段调研检测二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190字。
河北省2025届高三年级11月阶段调研检测二
语文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京中轴线,是指北京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来北京城市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物的对称轴。据考证,明代中轴线和元代中轴线是一脉相承的,从原来的3.8公里变成4.8公里,后又变成明代的7.8公里。北京中轴线,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是中国现存规模最恢宏、保存最完整的城市中轴线,被称为中国都城规划的典范之作。
“中轴线是北京的灵魂和脊梁,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梁思成的这句话,准确地道出了中轴线南北延伸、一贯到底的气魄。由南向北,从永定门进入老北京城,天坛和先农坛分列中轴线两侧;至正阳门及箭楼就到了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都在中轴线上;从天安门、端门到午门,是原来皇城的中轴线,而它东侧的太庙,西侧的社稷坛又构成了“左祖右社”的格局;紫禁城北面的景山,是老北京城的制高点,山顶的万春亭位于中轴线上;与天安门对应的皇城北门——地安门、万宁桥,以及鼓楼钟楼都是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这14处遗产点,以及连接这些遗产点的历史道路和道路两侧约51.4平方公里的缓冲区,共同构成北京中轴线申遗的要素。
中轴对称的建筑布局思想,早在距今3800~3500年前的二里头遗址中就有所体现。这种对称往往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具有古典美感和秩序感。
北京中轴线形成的连续的空间序列,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制观念。通过中轴线上建筑的尺度、形态、色彩,中轴线城门、街巷、建筑群之间形成的空间,表达了清晰的秩序关系;中轴线上建筑的不同等级,中轴线周边官署、民居、寺庙等建筑形态,对中轴线上建筑及空间关系的烘托,使中国文化观念中的“礼制”得到了清晰、充分的物化。
对于中轴线的文化内涵,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的是“以和为贵”的和谐之美。在这条长达7.8公里的中轴线上,共有建筑单元16个,既有城门、道路,又有宫殿、坛庙,还有苑囿、市集,可谓建筑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这些建筑单元依其功能不同,有高有低,错落有致,进而形成了既有规律的重复,又有组织的变化,体现了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和谐之美。中华传统的“和”文化,以及和谐、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都在北京中轴线上有相当完美的体现。
北京中轴线影响的不仅是北京的过去,还有未来。中轴线在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期间经历了功能更新和空间重组。特别是天安门广场的改造和扩建,将中轴线的空间和象征焦点从紫禁城转移到了南部的天安门广场,赋予了中轴线以新的意义。
(摘编自李韵《一根线,一座城,北京中轴线是什么?》)
材料二:
纵贯北京老城南北的“北京中轴线”,始建于1267年(元代),成形、调整于明清时期,发展、保护于近现代。自肇建迄今,北京中轴线就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展现出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性。北京中轴线是一个长达7.8公里的巨大建筑群和城市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被誉为“古都之脊”的北京中轴线是世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它对北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均有重要影响。
B. 作为一个巨大建筑群和城市空间的组合体,北京中轴线的选址、格局、城市形态和设计都极具传统文化的内涵。
C. 如今,北京中轴线上的许多皇家宫苑建筑和礼仪祭祀建筑,已经由昔日的服务于皇权统治转变为面向公众开放。
D. 北京坚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同步推进,重点推进文物腾退和周边环境治理,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京中轴线历经了“成形、调整”和“发展、保护”阶段,北京城见证了它的发展和演变。
B. 随着空间和象征焦点由紫禁城转移到南部的天安门广场,北京中轴线开始被赋予新的意义。
C. 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意义重大,对文化遗产本体保护、北京城市肌理保护等均有积极影响。
D. 材料二引用北京中轴线相关研究部门和管理部门人员的话,增强了所谈内容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3. 下列北京中轴线文创产品的描述,最能体现北京中轴线布局特点的一项是( )
A. 丝韵中轴丝巾:将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和景点进行了巧妙的抽象化处理,色彩上巧妙融入了现代国潮风格配色。
B. 夜光冰箱贴;以万宁桥、天安门、永定门等重要建筑为主体, 穿插北京特色花卉树木和雨燕祥云等京味元素。
C. 中轴线拼图:以景山俯瞰场景为底图,以榫卯的方式拼接,使钟鼓楼与永定门南北相连、太庙与社稷坛东西相对。
D. 故宫纸雕灯:以故宫太和殿及牡丹为元素,通过设计将灯球与枝干结合在一起,从而展现故宫及牡丹花的风采。
4. 材料一中多处列举了有关北京中轴线的具体数据来证明观点,请对此作具体分析。
5. 2024年7月27日,我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北京中轴线”符合以下评选标准,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1)独特、珍贵或历史悠久的;
(2)构成某一类型结构的最富特色的例证。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北京中轴线的发展历史、文化内涵和现状的描述,展现了其作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的典范之作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文章论据详实,数据支撑充分,结合研究人员和管理者的观点,增强了其说服力和权威性。同时,文章也关注了中轴线的现代意义和公众化的趋势,体现出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推进。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重点推进文物腾退和周边环境治理”错误,材料二第5段表述为“推进重点文物腾退和周边环境整治”,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D。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之歌者
时遂营
踩着青石板,走进沉淀昔日繁华的玉溪北门街,一幢一楼一底的土木结构民居,古朴而宁静。房檐上仍有半截依稀可见的浮雕图案,黑底金字的横匾上,“聂耳故居”四个大字仿佛回响着岁月的跫音。
1930年,从汀州向长沙,奋进和失败交织中,毛泽东写下了“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的诗句。这一年,经常弹奏《国际歌》的聂耳18岁,从云南避难到上海。两年后,他在清华大学用小提琴演奏了《国际歌》。日后,他借鉴《国际歌》创作的更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