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760字。
河北省保定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贴条形码区”。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类本质上不仅是自我中心的,而且还容易陷入社会中心的思维和行为。群体为我们提供了安全保障,以至于我们将它们的规则、诫命以及禁忌内化了,并不加思考地遵从。同辈群体特别容易主导我们的生活。我们对群体价值下意识地接受,导致了无意识水平的标准:“它是真实的,因为我们相信它。”信念似乎没有如此荒唐,但确实有一些人类群体非理性地将其当成是理性的予以接受。
我们不仅接受我们所属群体的信念体系,而且,也是最重要的,我们是按照这些信念系统行事的。比如,很多群体从本质上是反智的,群体会期望它的成员坚持任何畸形行为。比如,一些青年群体期望它的成员用言语和身体虐待群体外的人(以作为具有力量和勇气的证据);而有些群体在工作周内一起分享午餐,参与传播在同一工作场所中的其他人的流言蜚语。
除了我们所处的面对面的群体之外,我们还被更大规模的社会力量间接地影响着,这些社会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社会中的成员关系。比如,在资本主义社会,支配性的思维就是人们应该尽可能多地挣钱。尽管这种形式的思维可能会引发争论,它鼓励着人们去接受富人与穷人之间所存在的巨大鸿沟,鼓励人们将其当成是正确的和正常的。
人类从本质上是社会中心性的。我们必须具备这样的观念,那就是因为我们所有人都是各种社会群体的成员,我们的行为折射了所属群体的诫命和禁忌。我们所有人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都不加批判地遵从了我们所属群体的规则和期望。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时,我们就可以开始分析和评估我们所遵从的是什么。我们就可以积极地分析我们的同辈群体,以及那些与我们群体存在联盟关系的群体的规则和禁忌。我们就可以理性地弄清楚群体的期望,以确定它们在多大程度上是理性的。当我们识别出了非理性的期待时,我们便能拒绝坚持那些期待所形成的要求。我们就可以将自己归属的群体从那些臭名昭著的非理性群体转换成更理性的群体。
(摘编自莎伦•白琳等《权衡:批判性思维的探究与应用》,仲海霞译)
材料二:
探究是在不断进行着的讨论或者辩论中发生的。而且这些可以进行探究的辩论,并不是一下子冒出来的。当一个问题被提出异议或产生争议时,讨论和争辩可能已经存在一段时间了。很多一度被认为是事实的想法——例如,原子是最小的物质颗粒,或者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或者女人不具备进行选举投票的智商——都在新的证据和论证的支持下被推翻了。历史上的一些持续性的讨论,导致了现在关于各种问题的想法。对于那些现在仍然存有争议的问题,我们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群体为其成员提供安全保障,并从思想和行为上影响个体,可能导致个体做出反智行为以满足所属群体的期望。
B. 社会力量间接影响个体,如资本主义社会支配性思维鼓励人们接受贫富的巨大差距,并把它当成是正确的和正常的。
C. 材料二第一段举“原子是最小的物质颗粒”等三个想法后来被推翻了的例子,是为了证明我们的知识是可错的。
D. 批判性探究不仅应考虑其社会、历史、学科等方面因素,还要审视自己的观点,认识到自己的判断可能是错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易内化并遵从所属群体的规则,因此个体思维常受群体影响而缺乏独立性。
B. 我们只有把所属的非理性群体转为理性群体,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和评估同辈。
C. 探究在辩论中发生,既可能帮助我们暂时解决一个问题,也可能带来新的问题。
D. 知识演化的方式并不总是线性和进步的,后来的观点有时并不优于原来的观点。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提出“仁爱”“礼制”等思想,影响深远。
B. 屠呦呦历经多年探索,不断修正观点,发现青蒿素的抗疟功效。
C.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其理论至今仍被物理学界广泛认可和接受。
D. 企业在市场调研后,根据消费者反馈调整产品策略以适应市场。
4. 材料二第二、三段多处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请简要分析其特点和效果。
5. 学校即将举办一场以“批判性思维与个人成长”为主题的辩论赛,正方观点为“批判性思维对个人成长不可或缺”,反方观点为“批判性思维对个人成长并非不可或缺”。假设你是正方辩手,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设计一个用于反驳反方观点的辩论提纲。要求:至少提出两个分论点。
【解析】
【导语】这两则材料探讨了人类思维和行为受制于群体和社会力量的现象,及探究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第一则材料强调了群体对个体行为和观念的无意识影响,倡导反思和理性判断,以改进非理性思维。第二则材料论述了知识的动态演化过程,指出批判性思维和探究的重要性,需要具备承认错误的开放心态,以迎接新的信息和观点。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是为了证明我们的知识是可错的”错误。由原文“对于那些现在仍然存有争议的问题,我们的辩论还将继续下去。因此,具备关于一个问题的争论的历史方面的知识是很重要的”,可知这例子是为了证明探究是在不断进行着的讨论或者辩论中发生的,具备相关历史知识是很重要的。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推断作者观点态度的能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童年情景
余华
应该是《梦幻曲》指引我进入《童年情景》的,这是舒曼二十八岁时创作的钢琴套曲,十三首迷人的标题小曲勾起一个个不一样的童年,人们的童年情景因此回来,我的也回来了。
我的童年里没有木马游戏,我第一次见到木马是我儿子骑在上面,转了一圈又一圈,前后左右是其他孩子骑在高高低低的木马上,那是在北京石景山游乐场。尽管如此,旋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