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兴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5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11/6 11:49:4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810字。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白话文运动发展到国语运动,经历了一个极其复杂而多变的过程。我们今天或许仍有些诧异,为什么五四白话文论争从一开始就集中在白话诗上?我们都知道,因为有《红楼梦》《儒林外史》和《水浒传》这样的名著做靠山,白话文在小说文体上可谓底气十足。但反对白话文的一派,往往举出古典诗词为例来证明文言文的文学价值。而在中国这个古老的诗的国度,诗歌代表着文学的精华和文学语言的最高成就。可是直至白话文运动兴起之时,白话诗却向来乏善可陈。白话诗于是变成了白话文学的软肋,也成了胡适的一大心病。他和他的战友们可以恣意抨击古文,说它是脱离现实、僵死空洞的陈词滥调,但对古典诗歌的辉煌成就却难以视而不见或全盘抹杀。纵观世界文学,每一个重要的文学语言的成立,都是与一位伟大的诗人-广义上的诗人-连在一起的。意大利语有但丁,英语有莎士比亚,德语有歌德,俄语有普希金。中国的古典诗歌产生过李白和杜甫,可是我们白话诗的李白、杜甫又在哪儿呢?
  于是,五四白话文的推动者把相当多的精力花在了白话诗的话题上,仿佛白话文学和国语文学的成败就在此一举,与文言文的较量也由此一决胜负。然而从效果来看,胡适等人的白话诗可能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坐实了对白话文学的诸多指责-为了老妪能解,变成了老妪作诗,这就将我们引向了白话诗争论的一个核心问题:以所谓白话为语言载体的文字书写,能否创造出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如果白话文无法通过诗歌的形式来证实自身的文学潜力和文学价值,它在文言文面前就永远也抬不起头来,更谈不上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了。
  围绕着白话诗所发生的争论,经历了双重转折:首先,五四学者最初不过是希望证明,所谓口语或白话也同样可以写出好诗来。其次也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接下来的讨论与实践会从语言转向书写,变成了在“文”的领域中大做文章。关于白话诗的这一场论争与实验,迫使我们去重新认识语言与书写的关系,诗歌与形式的关系。有趣的是,五四学者都热衷于为早期的汉字书写确认一个口语的源头,以证明它一开始走的路是对的。
  在晚清至现代的话语体系中,“言”与“文”常常发生混淆,至少彼此的界限是不固定的。比如“白话文”与“白话”这两个概念常常互用。那么,是否意味着言文原本不分呢?胡适本人就曾经用白话这一概念来指称方言俗语,例如,他批评《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的文字不够接地气,因为它的语言是“最普通、最适用”的“官话”,他得出结论说“文学要能表现个性的差异”,就“不能不依靠方言”。
  钱玄同认为,方言的文学可以追溯到元曲,而以《水浒传》为标志性的作品,国语的文学则是以元代以来的官话为基础的普通话写成的,至《儒林外史》才“完全成立”。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五四以来的学人在提到方言时,常常与土语相提并论,不加区别。五四白话文和国语运动没有解决的问题,实际上也正是汉字书写系统内部所难以克服的问题,最终只能留给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来解决了。
  回顾胡适等人关于白话文和国语文学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重要的是重构当时的话语场,考察五四时期有关论述的思想资源和来龙去脉。对于胡适和他的志同道合者来说,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是中国语言文字革命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废除汉字,实现国语书写的拼音化,最终“做到全国的人都能认识一种公同的音标文字”。
  --摘编自商伟《汉字的书写传统与历史进化观:现代白话诗实验和“方言文学”之争》
  材料二:
  1915 年夏秋之交,胡适准备转学哥伦比亚大学的同时,开始思考“文学革命”的问题,当时胡适尚未考虑白话入诗的问题,但已有“试验”的意识。在1916年4月5日的日记中,胡适梳理了“吾国历史上的文学革命”,强调文学革命并非他的“创见”,历史上已发生多次,语录和俚语的兴起不过是最近一次,至元代而登峰造极。可惜这一潮流为明代八股文打断,故今天需要一次新的文学革命。
  在胡适与任鸿隽、梅光迪等友人围绕文学革命的反复辩难中,我们发现胡适不断地在“历史”与“实验”之间摇摆,显示了他的文学革命主张的某种内在困境。胡适最终通过他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一系列论文,特别是《历史的文学观念论》一文,解决了“历史”与“实验”之间的两难。前文提到胡适在哥大跟随杜威读书期间,逐渐形成了关于“历史的方法”或发生学方法的新观点,正是这种发生学方法的运用,让胡适得以在文学革命的“历史”和“实验”两个面向之间架起桥梁。
  -一摘编自季剑青《历史与实验:发生学方法与胡适“文学革命”的方法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因为有《红楼梦》《儒林外史》和《水浒传》做靠山,白话文小说远远超过了文言文小说。
  B.纵观世界文学,无论外语诗还是白话诗,诗歌都代表着文学的精华和文学语言的最高成就。
  C.胡适批评《儒林外史》的文字不够接地气,因其语言是“官话”,缺乏个性和方言的使用。
  D.五四白话文和国语运动都没有解决汉字书写系统内部的问题,最终只能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因为胡适不断地在“历史”与“实验”之间摇摆,所以他的文学革命主张必然失败。
  B.白话诗成了白话文学的软肋后,对古典诗歌的辉煌成就却难以视而不见或全盘抹杀。 C.方言的文学以《水浒传》为标志性作品,国语的文学至《儒林外史》才“完全成立”。 D.想弄清为什么五四白话文论争从一开始就集中在白话诗上,就需要重构当时的话语场。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杜亚泉:“即使文言一致,而以低度之言成低度之文,安能负增进文化之责任乎?”
  B.鲁迅:“在中国,从道士听论道,从批评家听谈文,都令人毛孔痉挛,汗不敢出。”
  C.吕叔湘:“秦以前的书面语和口语的距离估计不会太大,但汉魏之后逐渐形成了一种相当固定的书面语,即后来所说的文言。”
  D.钱玄同: “白话文学之中,有‘方言的文学’和‘国语的文学’之区别。”
  4.胡适运用“发生学方法”来实验“文学革命”的依据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5.胡适有一首著名的白话诗《梦与诗》,最后一段脍炙人口:
  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几句白话诗文学价值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静穆之园
  崔秀霞
  我无法准确地说出自己对圆明园的感情。
  第一次来时,正值冬天,满目都是萧条景象。因子里的野草与树木,弥漫仿佛千年万年的洪荒气息。斜阳和废墟,是一个世纪的倾圮荒落。这两三年来,借着要写一部小说的缘由,埋首在不同年代的史料与老照片中钩沉、拼贴,对这个园子进行种种体察,感受他的脉息。现存最早的照片中,这个园子已然是衰败景象。繁华只存在于文字的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