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6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11/1 17:46:0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820字。

  高三语文10月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耕读传家”蕴含修身立德、克勤克俭、自强不息等价值意蕴,昭示着农耕文明的精神追求和思想智慧,与当今“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高度契合。立德树人旨在培育具有高尚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民族复兴语境下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将耕读文化纳入现代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现有的传统课堂教育模式,有利于强化耕读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态度,培养知农爱农情怀,增进乡村文化认同,同时还能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和增强“自找苦吃”的能力本领,提振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实现精神生活上的富裕。
  ②从“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到“并耕而食”“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民本思想,农耕文明蕴含着“民本”“和合”“大同”等公平正义、共有共享的理想追求,而坚持“人民至上”在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推进新时代农民共同富裕的实践中,离不开汲取农耕文明的民本思想。要基于为民导向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城市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让农民共享现代文明发展成果。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农民在乡规乡约、乡村文明建设、乡村文化产业等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增强农民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③农耕文明不仅蕴含着田园风光的自然美,还包含着如山歌、信天游、船工号子等农民的劳作之美,住宅、院落、服饰的生活之美,以及唱大戏、杂耍、说书等娱乐之美。因此,将农民独特的审美心理、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与现代文明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要立足乡村地域特色和文化资源禀赋,提炼乡村文化IP,传承创新文化元素,提高对农耕文化资源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结合年轻人喜欢的符号、文化、语言等,塑造乡村特色和时代潮流相结合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地标,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创产业。同时,有效发挥品牌增值效应,延长乡村文化产业链条,不断增加附加值。通过活化利用“农旅融合”项目,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提升文化体验,以“非遗+”的形式展现农耕文明现代价值,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发展复原非遗传承体验等产业让农耕文化资源变成农民增收的生产力。
  ④“精耕细作”传统农耕技术与现代“智慧农业”技术相结合。从独具特色的二十四节气,到梯田、基塘等土地利用方式,从农林牧复合、农桑并举、耕织结合的农耕技术经验,到农耕器具、精耕细作、良种选育等农耕技术体系,农耕文明体现着传统农耕技术的智慧结晶。随着时代的不断变革,以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发展,是建设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要基于传统农耕知识和技术体系,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方向布局产业链,在汲取农耕文明管理栽培与耕作技术的基础上,把现代智慧农业技术有机融入农业全产业链,通过机械化与数字化赋能,替代传统人畜力、传统农业养分管理方式以及传统的选种模式等,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此外,要结合本地乡村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加快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普及与应用,借用现代数字技术创新农耕文明传承方式和传播手段。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培育“农耕文化+科技”产业,运用“农产品+网络直播”“农产品+微商”“农产品+可视农业”等传播手段,助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⑤“三才”理论最初出现在西周时代《易经》中,是指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后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学的核心和灵魂,是维持中国传统农业生生不息的重要思想。“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些都体现着农耕文明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性思考。“两山”理论则深刻体现了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实现了对农耕文明中“三才”理论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一方面,将生态产业化,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要立足自然资源本身,构建立体、循环、高效的生态产业链,探索“生态+复合产业”的转化路径。另一方面,将产业生态化,既创造金山银山,又保护好绿水青山。将乡村产业与生态涵养相融合,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改进生产方式等途径,以绿色发展引领农业全过程转型,进而推动农耕文明创新性发展,实现现代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摘编自彭芳《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耕读文化”纳入现代教育体系,是强化耕读意识、树立正确劳动观和劳动态度的有效途径,更能提振民族气质。
  B. “民本”“和合”“大同”等理想追求蕴含着公平正义、共有共享的精神,与“人民至上”的理念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C. 从田园风光的自然美到农民劳作、生活、娱乐中的美,这种美学价值既有农耕文明的魅力,也有精神生活的享受。
  D. “农产品+网络直播”“农产品+微商”等传播手段,可以有效助推农耕文化的传承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挥农民在乡规乡约、乡村文明建设等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农民的文化自觉,推动了乡村文化的繁荣。
  B. 将现代智慧农业技术融入农业产业链,可以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
  C. 第⑤段引用的经典语句,既揭示了农耕文明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性思考,又体现了对生态平衡的深刻认识。
  D. “两山”理论实现了对“三才”理论的创新性发展,既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对生态保护的重视。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②段“民本思想”的一项是(   )
  A.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B.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C.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
  D.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4. 给前3段加上一个总标题,哪一项最合适(   )
  A. “耕读传家”与“立德树人”相结合。
  B. “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
  C. “美学精神”与“审美追求”相结合。
  D. “并耕而食”与“人民至上”相结合。
  5.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篇。”结合本文,谈谈如何走出一条既面向现代性又坚守乡村本真的现代文明之路。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结合和发展农耕文明的价值,涵盖教育、文化、技术及生态观念。通过分析耕读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意义、农耕文明的民本思想、审美价值、传统与智慧农业技术结合,以及“三才”理论与“两山”理论的传承,文章展现了农耕文明的多维度影响,强调了其在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为实现乡村振兴和现代文明的融合提供了思路,以促进经济、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是强化耕读意识……更能提振民族气质”错误,从原文“要将耕读文化纳入现代教育课程体系……同时还能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和增强‘自找苦吃’的能力本领,提振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可知,“强化耕读意识、树立正确劳动观和劳动态度”和“提振民族气质”并无递进关系,所以“更能提振民族气质”表达有误。
  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玉兰苑
  陈世旭
  桑龙桂写的《送肥》在全国地方戏会演中获了奖,轰动一时,工资加了两级,带着老婆儿子从县剧团调进省城,分到新房子。房子在省文化局新宿舍院,新苑在郊区,离市中心不远。
  “要取个好名字。”
  “只要有房子,管它叫什么。”
  作曲的老商凡事随意。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