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云南省保山市高三上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5790字。
2025届云南省保山市高三上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语言艺术的文学,语言观念决定了早期中国文学独特的表达方式。与后代追求诗赋华丽的观念相比,先秦时代盛行的“修辞立其诚”之说,具有更普遍的意义与影响。
“修辞立其诚”,指修饰文辞要立足于表达内心之诚,出自《易•乾•文言》,是孔子解释《易•乾》九三爻辞时所云。除此之外,《易•颐》象辞还有:“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子夏易传》释之曰:“言语者,祸福之几也。”由此可知,言语被视为招福致祸的预兆。因此,从很早的时代开始,“慎言语”的思想就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史官文化中“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传统,就是为了规范君主言行以垂范世人而设的。《史记•晋世家》记载周成王与叔虞游戏,削桐叶为圭封叔虞,后在史佚的提醒与坚持下,叔虞被封于唐。这是史籍关于“天子无戏言”的最早记载。与“天子无戏言”的表现与后果不同,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慎言语”的思想,更多地表现为戒慎恐惧的小心翼翼,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口开舌举,必有祸患”。这一说法中包含着惨痛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而这样的经验与教训,正是《易传》所说“言语者,祸福之几”的现实依据。面对这样的历史与现实,《老子》以消极的“知者不言”作为避祸之策。与《老子》不同,积极进取的儒家提出了“修辞立其诚”的言语观念,把“修辞立其诚”与君子的进德修业联系起来,强调了黾勉从事、谨慎言语所应有的题中要义。“修辞立其诚”强调的是“立诚”,实际上也隐含了类似于《老子》“知者不言”的“慎辞”立场,这在以言语应对为主要手段的外交聘问场合得到了集中表现。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伯有赋诗不当,“志诬其上”而被断言“将为戮矣”一类的事件屡屡见载于史籍,这与上述史佚“天子无戏言”的故事一道,充分说明了主掌文献典籍的史官对“慎辞”观念的理解与认同。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郑国子产在侵伐陈国之后献捷于晋,最终依靠有理有据的说辞获得晋人对其行为的认可。孔子因此发表了一通感慨,他说:“《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哉。”言语用来充分表达志意,优美的辞令让言语表达更加完美;不借助于优美的辞令无法建功立业,因此一定要认真谨慎地对待言辞之事。由此可知,“慎辞”不仅需要“立其诚”,同时也需要“文其辞”。“修辞立其诚”与“非文辞不为功”的双向制约,一方面强调了“慎辞”的立场,另一方面,也使言辞的实效性与审美性都得了充分的关注与肯定。
(摘编自刘跃进《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
材料二:
语言来自生活,文字来自书本。书读多了,群众语言听得熟了,自然就会写文章。
脑子里老是记着修辞学上的许多格式,那是只有吃苦,写不成文章的。古书上有一句话:修辞立其诚。这句话,我倒老是记在心里。把修辞和诚意联系起来,我觉得这是古人深思熟虑得出来的独到见解。
通常,一谈到修辞,就是合乎语法,语言简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举必书”等史官文化传统,起到了规范君主言行以垂范后世的作用。
B. “知者不言”虽带有消极的成分,但不影响其包含进德修业的立诚之义。
C. 孔子注重文辞的优美,认为优美的文辞可使记载的事情流传得更为久远。
D. “情见乎辞”相当于言为心声,即言辞已经传达了真诚的感情。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贵为天子的“无戏言”和普通百姓的“慎言语”,其实都渗透着“修辞立其诚”的成分。
B. 如果戍边将士不借助于优美的辞令,那么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等崇高理想是很难实现的。
C. 正因为苏秦运用文学语言向家人表达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看法,所以他的话是真诚的。
D. 孙犁认为那些为人不诚实的人不宜从事文学写作,建议这些人在其他方面干出一番事业。
3. 张岱年在《修辞立其诚》中说:“‘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结合两则材料和这句话,下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张岱年的这句话从三个不同层面对“修辞立其诚”的内涵作了高度概括。
B. 材料一中“桐叶封弟”的故事能够体现“言行一致”这一层面的内涵。
C. 材料二中所举“振振有辞”“念念有辞”,可以反证“表里一致”的观点。
D. 材料二中苏秦不得志时对家人说的话,是“名实一致”这一内涵的体现。
4. 材料二叙述苏秦一事,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各有什么论证效果?
5.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画横线部分论述语言“立诚”和“有文采”的关系有怎样的不同?请简要说明。
【解析】
【导语】这两篇材料都探讨了"修辞立其诚"的主题。材料一从历史和哲学角度出发,分析了先秦时期至儒家对言辞的重视和对诚意的强调,强调美的辞令须传递真诚。材料二则更多地从文学角度讨论,通过苏秦的例子,指出语言的感动力源于真诚,而非单纯的辞藻华丽。两篇材料共同强调诚意是有效修辞的核心,而不仅仅是文采或技巧的堆砌。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但不影响其包含进德修业的立诚之义”错,“进德修业”是儒家的追求,《老子》消极避世与之不同。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B.“那么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等崇高理想是很难实现的”错,材料一中的“建功立业”是指“文”的方面(外交、文学创作等),不是“武”的方面。
C.“因为苏秦运用文学语言向家人表达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看法,所以他的话是真诚的”错,苏秦的话真诚,是因为他真情实感的流露。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变脸(节选)
范小青
我的手机被偷了。
我以最快速度到了我家附近的手机营业厅,先挂失,再用老号码办新手机。
这里需要我的脸和身份证照片匹配,才能办理手机业务。我坐到机器面前,让机器检查我是谁。结果却是我不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