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综合素质评价二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15920字。
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综合素质评价二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60分)
(一)文言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骊姬谮世子申生于晋献公,公将杀之。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盍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盍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上》)
材料二:
楚有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孝闻于楚国,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其父曰:“王欲相汝,汝何不受乎?”申鸣对曰:“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父止之曰:“弃父而死,其可乎?”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子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以兵围之。白公谓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白公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
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闻夫A仕者B身归C于君而禄归D于亲E今既去F子事君G得无H死其难乎?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爱,文中指吝惜,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的“爱”意思相同。
B. 相,文中指担任国相,与《赤壁赋》中“相与枕藉乎舟中”的“相”意思不相同。
C. 因,文中指于是,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意思相同。
D. 与,文中指亲附,与《师说》中“彼与彼年相若也”的“与”意思不相同。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骊姬在晋献公面前诬陷申生想要弑君,晋献公因此想要杀了申生。申生对此坚持不解释。
B. 申生觉得晋献公年事已高,儿子年少,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于是恳求狐突出山谋划。
C. 白公作乱时,申鸣的父亲阻止他为楚王战死沙场,认为不应该丢开父亲,自己去牺牲。
D. 白公被申鸣领兵包围时,向石乞问计应对,石乞建议他通过劫持申鸣父亲寻求突围之策。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盍言子之志于公乎?”
(2)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
5.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请结合材料说说申生和申鸣对“尽孝”的理解有何不同。
【解析】
【导语】这两篇文言文都围绕“孝”与“忠”的主题展开。第一篇讲述了晋国世子申生在被诬陷后,宁愿自杀也不愿伤害父亲晋献公的心,体现了他对父亲的孝顺和对国家的忠诚。第二篇则描述了楚国士人申鸣在面对父亲和君主的双重责任时,最终选择为君主尽忠,甚至在杀死叛乱者后自杀以示对父亲的愧疚。这两篇文章通过不同的情节,深刻探讨了在“孝”与“忠”之间的抉择,展现了古代士人对伦理道德的坚守和矛盾。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听说做官的人,身体属于君王俸禄归于亲人,如今既然已离开父亲去侍奉君王,怎能不为国家的危难而死呢?
“仕者”作下句主语,为表强调,其后B处断开。
“身归于君”和“禄归于亲”结构对称,由表并列的连词“而”相连,联系紧密,不可断开;“今既去子事君”中,“今”为表时间的状语,居于句前,其前E处断开。
“去子事君”连动,“君”作“事”的宾语,且“得无……乎?”为固定句式,其前G处断开。
故选BEG。
(二)文言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三谏而不用则去,不去则亡身。亡身者,仁人所不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