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北省金科大联考高三1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940字。
金科大联考•2024 届高三 1月质量检测
语 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 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7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如果把智能系统比作“人”, 那么传感器就是“人”的感觉器官。不同类型的传感器, 感知周围环境并把数据传递给系统进行计算,对情况进行实时分析判断和应对。随着数字化智能化不断深入,各式各样传感器的用武之地大为拓宽,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发挥着巨大作用。
一部智能手机里有上百个传感器:有用于摄像的 CMOS 图像传感器,有用于检查环境明暗的环境光传感器,还有用于导航的地磁传感器、 陀螺仪,等等。正是基于这些传感器,手机里的各种应用软件才能流畅工作,手机才能成为集工作、生活、娱乐于一体的便携式智能设备,带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风云卫星上的可见和红外光电传感器,能够不分昼夜地获取大气信息,精准预测天气,甚至在月球上、火星上都有传感器工作,帮助人类探索宇宙奥秘。
传感器是信息系统的“慧眼”。它就像人类的眼睛、耳朵、皮肤等器官一样,感知周围环境,帮助我们认识多姿多彩的世界。不同之处在于,传感器比人的感官更敏锐、更强大。客观世界所包含的信息多样程度,远远超出我们感官的能力范围。人的眼睛无法观察红外辐射和紫外辐射,耳朵听不见次声波和超声波,对于“不见踪影”却时刻产生影响的磁场也无法感知。这些超出感官范围的信息,传感器都能“感受”到。
随着生产力发展,人类越来越需要全方位地感知世界。1821年,科学家利用材料因温差产生电压的原理,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最初,人们直接利用光、 热、电、力、磁等物理效应制备各种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尺寸大、灵敏度低、使用不方便。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将敏感元件与信号电路进行一体化设计的集成传感器,如热电偶传感器、霍尔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这类传感器由半导体、 电介质、磁性材料等固体元件构成,输出模拟信号。20世纪末开始,数字化传感器快速发展,通过“模拟/数字”转换模块,实现数字信号输出。数字化传感器集成智能化处理单元, 可以自动采集、处理数据,并能根据环境自动调整工作参数,数码相机中的光敏元件就是其代表产品。
总的来说,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某些物质的电学特性会随环境因素变化。例如铂在不同温度下电阻率不同,硅在可见光照射下电阻会减小,石英受到压力后表面会产生电荷,等等。利用电阻与温度的对应关系,可以制成温度传感器,进一步给敏感元件添加隔热结构,依据敏感元件温度变化与红外辐射能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制成红外传感器。在此基础上,还可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感器相当于“人”的感觉器官,其功能像人类的眼睛、耳朵、皮肤等器官一样,但却比人的感官更敏锐、 更强大。
B. 将敏感元件与信号电路进行一体化设计的集成传感器,尺寸大、灵敏度低、使用不方便,远不如数字化传感器。
C. 召开远程会议、络课程、扫码支付甚至直播带货,及由此发展出的数字经济业态,都与传感器的发展有关。
D. 一部智能手机、一辆汽车里都有上百个传感器,不同的传感器,会感知周围环境并把数据传递给系统进行处理。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二段的内容表明,传感器已深入人们的生活,在许多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现代化生活方式已无法离开传感器。
B. 无论是额温枪,还是“电子鼻”,都是借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即某些物质的电学特征会随环境因素变化而制备出来的。
C. 我国传感器技术已经在国际信息高端器件领域占有领先地位,传感器已深入到人工智能、智慧城市、5G 通信等领域。
D. 传感器大有可为、未来无可限量,甚至在未来,人类的感官也可以借助传感器变得更加强大,构建起智能化系统。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事实论据来支撑文章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比亚迪汽车,除了激光扫描仪用到传感器之外,摄像头、雷达、车身位置和惯性等部件或系统也都使用了传感器技术,有超过100种传感器。
B. 传感器就是用材料经过一定的设计,做成的一个个器件,取代耳朵、鼻子、舌头、眼睛、皮肤的功能。它能够看得见、听得见,甚至能感受到。
C. 智能传感器是具有信息处理功能的传感器,其最大的价值就是将传感器的信号检测功能与微处理器的信号处理功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D. 只有数字化才能定量化、精准化、规律化、智慧化,最后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而这个数字哪里来的,就是靠传感器来的。
4. 为什么说“没有传感器就没有数字化和智能化”?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5. 科学论文发表时,一般会在正文前面加一段摘要,让读者迅速了解文章关键内容。请为本文写一段摘要,简要说明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介不超过 140 个字。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B.“……集成传感器,尺寸大、灵敏度低、使用不方便,远不如数字化传感器”错误。根据原文“最初,人们直接利用光、 热、电、力、磁等物理效应制备各种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尺寸大、灵敏度低、使用不方便。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将敏感元件与信号电路进行一体化设计的集成传感器,”可知,“尺寸大、灵敏度低、使用不方便”是最初直接利用光、 热、电、力、磁等物理效应制备的各种传感器。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罪愆的遗憾
张庆华
父亲病逝后,一个悬念,犹如顽固的浮幻,累累潜入我的精神世界,追究我的良知,拷问我的灵魂……
耄耋之年的父亲,发病就呈现半身不遂,手臂僵硬,痴傻苶呆的症状。尤其让家人跟着揪心的是,父亲从此丧失了说话功能。
医院给父亲定性为脑出血,建议住院治疗。那时,合作医疗等优惠政策还没实行,住院治疗需要高昂的费用。这个棘手的问题,一时困住了我。因为,姐妹兄弟都是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