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6920字。
辽宁省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庙底沟文化中,“花”是一个很特殊的意象。花瓣纹是庙底沟彩陶上的典型纹饰。古汉语里“花”“华”同音,“华”的本义为“花”,金文中的“华”字就是花朵加上花蒂的样子,有学者指出,庙底沟彩陶上的花瓣纹,或许就是华夏之“华”的由来。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曾提出中国史前文明的“重瓣花朵”格局,这一格局即形成于庙底沟时代,作为庙底沟文化中心区域的豫晋陕交界一带,就是“花心”。
庙底沟彩陶注重颜色和纹饰的对比、图案的对称和均衡,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彩陶是在坯体上先绘再烧,颜料需要耐高温,因此选材较少,一般只有黑、红、褐(黄)、白几种。纹饰以点、线、面为基本元素,通过连续、反复、对称、共用等构图方式,组合成多种母题纹样。其中两种最为常见,一是以圆点、弧线三角形为元素组合成的花卉纹,也被称为“旋纹”,二是花瓣纹。此外还有象生万物的鸟纹、鱼纹、蛙纹、人面纹以及抽象的平行线、网格等。
彩陶纹饰流畅的线条和出露的笔锋,说明彩绘用的是类似“毛笔”的工具。有的纹饰是以图案间的留白来体现的,即“阴纹”或“地纹”,从阴与阳的角度审视,纹饰呈现不同的艺术效果。中国传统绘画“计白当黑”的理念,当时已有体现。写实与抽象的意向表达、阴纹与阳纹的相互衬托、平视与俯瞰的视觉效果,体现出先民成熟的绘画技巧和审美情趣。
(摘编自周飞亚《庙底沟彩陶的“浪漫旅程”》)
材料二:
中国史前时代,最重大的文化事件之一是彩陶文化的产生。如同文字书写了中国的历史那样,彩陶以其独特的隐喻的方式,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中国北方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大半个中国的史前历史,尤其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史、心灵史。黄河流域的彩陶,以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的彩陶最为发达,特别是庙底沟文化的彩陶,是史前中国彩陶发展到鼎盛时期的典型代表,是史前中国艺术成熟的标志,是史前时期创作的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艺术品,它的影响所及,达到了整个黄河流域的上游至下游地区,掀起了中国史前艺术的浪潮。
庙底沟文化彩陶有象生的鸟纹和鱼纹,更多的是几何纹样。几何纹样富于变化,仅直线几何纹样就有宽带纹、网格纹、四边形纹、多边形纹、三角纹、菱形纹;另外,还有大量的弧线几何纹,包括曲线纹、弧线纹、连弧纹、弧边三角纹等构成种种沿陶器器腹展开的图案。在显花技术上,庙底沟文化彩陶被认为有阳纹和阴纹两个系统。所谓阳纹,是用黑彩,极个别是其他色彩,在红色或淡黄色的陶衣或陶胎的原色上直接描绘出来的纹样;所谓阴纹,通常也叫地纹,是以阳纹为底衬,陶衣或陶胎底色所呈现出来的花纹。阳纹和地纹,是从里外、正反的视线,审视纹样构图的视觉效果。
考古学家在解读彩陶纹样时,基本依据阳纹进行释读,也有相当一部分彩陶,地纹的画面显得统一而显著,由此被认为是彩陶所要表现的真正主题。庙底沟文化中很早就命名的一类“西阴纹”,指的就是由连续弧纹和弧边三角围成连续的“角状”地纹。作为庙底沟文化的流行的花纹之一的各类花瓣纹,是用地纹释读的方式判识的结果。花瓣是由弧边三角围成扁豆英或圆豆英状的封闭地纹,外形酷似花瓣,因而名之。花瓣纹有双瓣、三瓣、四瓣、多瓣、杂瓣之分。同时,在庙底沟文化彩陶中,一些地纹呈长豆荚状纹样,豆荚伸出的长角尖端并不封闭,而是以各种弯曲变化的形态相互勾连,组合成一个曲线纹样。这类纹样,通常被描述为“圆点勾叶弧线三角曲线纹”,也有其他一些类似的描述。苏秉琦说:“庙底沟类型的主要特征之一的花卉图案彩陶可能就是华族得名的由来,华山则可能由于是华族最初所居之地而得名。”由此,“花卉”说在中国学术界的影响广泛而深远。近年来,王仁湘先生再用地纹的读法,重读似乎已经成定论的花卉纹,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天地,映入他眼帘的是一个律动的世界,表现的纹样都是旋纹:半旋、双旋、叠旋、杂旋、混旋,并认为这些纹样一目了然。王仁湘先生认为所谓的“花卉”,读地纹是旋纹,旋纹才是庙底沟人群所真正要表述的意念。那么旋纹背后又有怎样的玄机?王仁湘说,“彩陶上的旋纹,是用于描述某天体运行的方式”,“可能表达的就是太阳的运行方式,或者还有它运行的轨迹,甚至还表达了某些特别的天象”,“可以假设或猜想为原始宇宙观体”,当然这一结论也“还有待更深的论证”。
庙底沟文化彩陶中的鱼纹、鸟纹,形象生动,一眼便知。更多的则是如上所述,无所不在的几何纹。据研究,一部分风格相同的几何纹样,是由鱼纹和鸟纹抽象演绎的结果。鱼、鸟的形体被肢解,演变为不同的几何纹样元素,再重新排列组合。鱼和鸟的原形,在渐次的重组过程中,一点点地远去。重新组合成的画面,失去的是鱼、鸟的外形,保存的是它们的神韵。
(摘编自刘学堂《庙底沟彩陶阴纹读法辨析》)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各图示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由弧边三角围成扁豆荚状的封闭地纹
B.
抽象化、被肢解的鱼形阳纹
C.
由连续弧纹和弧边三角围成的连续性“角状”地纹
D.
圆点勾叶弧线三角曲线、多瓣式地纹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庙底沟彩陶上的网格纹、三角纹、菱形纹、曲线纹、弧线纹、连弧纹等纹样属于几何纹,鸟纹、鱼纹、蛙纹等属于象生纹。
B.庙底沟彩陶上的纹饰图案是用类似“毛笔”的工具绘出的,纹饰图案间的留白,反映出中国传统绘画“计白当黑”的自觉意识。
C.中国在彩陶文化时期尚无文字记载的历史,要了解这一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史和心灵史,就需要对同期的彩陶进行研究。
D.庙底沟文化彩陶分为阳纹和阴纹两个系统,简单说,阳纹就是用色彩直接描绘出的纹样,阴纹是通过阳纹衬托出来的纹样。
3.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坯体只有黑、红、褐、白等几种颜色,因此,庙底沟彩陶是在坯体上先绘再烧。
B.庙底沟文化彩陶影响范围在黄河流域的上游和下游地区,它是黄河流域彩陶的代表。
C.由鱼和鸟的原形抽象演绎以后形成的几何纹,可以一眼就识别出鱼和鸟原来的形状。
D.2024春晚关于华夏的“华”在古代有花朵之意的说法或与庙底沟彩陶研究成果有关。
4.请结合材料二,将下表①—④处补充完整。(4分)
研究者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最终结论
苏秉琦 地纹释读法 ② ③
王仁湘 ① 旋纹 ④
5.研究庙底沟彩陶纹样具有怎样的价值?请简要概括。(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各图示的概括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以书易书
毕淑敏
她被一位中年男子拦住,中年男子说:“你就是那个拥有很多书的女兵吗?”她迟疑着斟酌道:“我只有很少的书,都是和别人交换着读的。”有些人把借给她的书送给她,这样,她就有了少许书的“积蓄”。
那男子有在高原工作过多年的烙印——极疲、极枯,肤色红赤干瘪,像一根锈铁丝编缀而成,声音里也带着铁锈般的粗涩质和渣滓感。
“铁丝男”说:“我想向你借书。我知道你的规矩,借你的书